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数字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标签,无论是重工业发展还是文创产业振兴,无论是城市转型还是乡村产业开发,都离不开数字智慧。信息爆炸的大环境给文学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文以载道”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以贯之,鲜活的文字不仅是社会万象的生动表达,也是创作者深度思考的鲜活注脚,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见证。从千年前的古代诗词到百年前的小说,其中对人物命运的刻画,对社会百态的描绘,都是当时社会风貌和人类精神追求的生动写照。数字化时代下,面对信息井喷式暴涨,文学如何承担好“文以载道”这一使命。快餐文化的盛行给“文以载道”带来的冲击该如何克服?
扎根现实土壤,深耕时代命题。文学要真正传承时代价值,必须深入生活实际,要扎根生活并高于生活,作家应该走出封闭的创作空间,让视野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关注到不同群体在社会发展当中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理想精神追求。在数字化转型发展当中,新兴职业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比如,外卖骑手、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可以作为文学创作的视角,而新兴业态,比如短剧行业也可以成为文学创作者的鲜活素材。只有扎根现实才能让文字感染人心,让作品具有生命力。
学者型作家梁鸿的《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是在多年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创作的,在其作品中运用了非虚构的手法,生动展现了梁庄村民进城务工经历的如何地挣扎以及漂泊状况。在这部作品当中,除了从村民视角去展现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容易,还生动展现了乡村在城镇化进程当中的衰落与重构。扎根现实生活的文字表达,真正展现了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社会矛盾以及时代痛点,让真实的现实状况成为鲜活的文字表达,其内容不仅震撼人心,而且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既反映现实,又记载时代印记。
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作家的文笔不能仅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简单描述,而要深入挖掘社会现象背后的时代本质和社会特性,比如在乡村振兴这一领域,既可以展现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农村产业如何兴起和发展,又要包括农村产业发展的真实现状,挖掘其背后的转型发展迫切性以及惠民政策如何在乡村落地生根。像王宏甲的《塘约之路》,在讲述贵州塘约村的改革实践中,这本书解读了“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案例,探究了脱贫攻坚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推动基层治理的创新之路。刘慈欣在《三体》中,以宏观的视野研究分析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文明时如何选择,体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议题的深度思考。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深度扎根的文学作品才能反映时代的特性,成为时代的生动表达。
创新叙事形态,突破传播边界。信息时代的文学要紧贴现代化读者观众的阅读需求以多样且鲜活的形态展现给读者。数字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发展趋势,单一的线性叙述已无法满足群众的阅读需求,文学创作必须和当今时代发展相融合,积极贴合数字特性,在创作上和传播上实现突破。以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为例,原著以紧凑的悬疑叙事勾勒盛唐风貌,其影视作品的成功归功于对文学创作的改编与原著紧凑的叙事视角不同,影视改编添加了精美的服装设计和沉浸式的音效运用,让文字中的长安城成为能在感官上给观众带来巨大冲击的视觉盛宴。除了影视作品的改编之外,还衍生了互动游戏,参与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沉浸体验大唐的鲜活文化和盛唐的时代氛围。跨媒介的叙事延伸让文学作品的覆盖面更广,也让不同媒介为文学作品穿上了袈裟,帮助更多阅读者从多重视角解释文学作品实现裂变式的延伸传播。
另外在短视频平台上呈现的微小说以及图文故事等也是文学的另一种时代化表达,满足了当前阅读者的文化阅读需求,是快节奏生活下的。产物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流行的三行诗、打油诗等。创作以简短精练的形式传递到阅读者眼前短平快的传播节奏,不仅抓住了大量阅读用户也让文字的核心价值可以实现火速传播。
坚守价值内核,引领精神航向。当短视频的即时快感、碎片化阅读的浅尝辄止逐渐成为主流,文学若随波逐流追求感官刺激,就会丧失其作为精神灯塔的本质属性。作家通过文笔来表达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要将正能量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导向。通过展现人物的光辉和时代的信仰,为阅读者带来思想上的引领,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的价值指引作用。要从正向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传递落脚,比如在对职场进行描绘时,要生动展现职场人如何坚守职业道德,实现自我突破,要与“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时代命题相一致。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描绘时,展现新时代追梦人的责任与担当。文学创作虽说不是价值灌输的说教,但是其中生动的情节叙述以及鲜活的人物成长线都能让读者在情感的浸润当中实现价值观的重构。所以,在对文学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要紧贴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以正向的激励引导形式展开文学创作。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历经时代变迁仍触动人心,正是因为作品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奋斗为线索,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生动诠释了普通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精神力量,为读者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坐标。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要做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双向交融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下,现代文化的输出应该与传统智慧一脉相承,并且要展现当今社会的时代化特性比如天下为公、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智慧可以融入文学创作当中,让鲜活的传统智慧在新时代创作中焕发生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可以同人工智能的发展相融合,以探讨人工智能在新时代发展中如何借助数字智慧实现“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可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对话结合,探索多元文明共生的现代路径。
构建生态网络,拓展传播版图。文学承载时代精神需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生态,让文学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传播载体。在政策层面,要推动政府和社会上的学术机构共同发挥牵引领航的作用。比如,可以在政策和资源上予以倾斜,让更多的文学创作可以靠拢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等议题,确保创作者能真正深入到一线,获取到最直接的创作来源,激励创作者能创作出有温度的作品,能更好地将社会更多“面孔”呈现给读者,真正推动文学作品成为时代表达的工具。还可以针对文学创作的时代精神表达,建立起专门化的研究中心,通过举办研讨会、开设专题课程,为作家提供学术支撑与创作思路,让文学创作更具前瞻性与思想深度。在市场方面,则要出版机构和相关的平台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网络文学平台同样大有可为,通过“流量”的牵引作用,让创作者能够积极关注当代生活,比如加大曝光《大国重工》《朝阳警事》等一系列的真正贴近现实的作品,倒逼创作者能够在“流量”的带动下寻找到创作方向,创作出真正紧贴时代的作品。这样的创作导向既满足了市场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也推动了时代精神在大众中的传播。在此基础上,还要推动文学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媒介的作用,让承载中国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如莫言《蛙》对生育政策变革的探讨、余华《第七天》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都通过译本引发国际读者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文学舞台上的地位,也通过文学作品让中国的社会万象被更多读者了解,实现了全球舞台上的“文以载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要鼓励更多创作者能够从具象出发,记录生活,展现社会。
作者:林斯瑾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