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悦读频道> 悦读会 > 正文

古人敬蝉又食蝉

来源:北京晚报2025-07-31 10:14

  ▌蔡辉

  “沙市有某童子,捕得一蝉,将双翼剪去,置于后宅树间,使不得高飞远引,早晚闻可当瑶琴一曲也。蝉果咽露嘶风,终朝不绝。越日,忽又来一蝉,飞集此树,此唱彼和,如相对语。童子目注久之,见后来之蝉飞于剪翼之蝉背上,以足紧抱之,噪一声,双双冲霄而去。岂对语时诉以苦衷,欲其负之去,危以就安耶?物犹伤其类,人于友朋患难,掉头而不顾者愧此蝉矣。”

  这是1894年8月30日《新闻报》(曾是上海四大报之一)刊发的报道。130年前是否真有两只如此神奇的蝉,已难考证。蝉在今夏让上海人头痛,被吐槽“比往年多”(权威部门监测,未明显多于往年),白天“下雨”(撒尿),晚上扰民。网友抱怨:“蝉叫得人心烦!能不能闭嘴?”

  蝉喜鸣,古人视为雷神。《周易》的“豫卦”称“雷出地奋,豫”,即雷神从地下爬出,与蝉同。

  (明)沈周《秋柳鸣蝉》

  古人敬蝉,西晋陆云说:“蝉外有仪容,内有五德,君子法之,可以立身事君。”即“蝉之大而黑者有五德:文清廉俭信”。蝉饰长期入冠服,清代才被顶戴花翎替代。

  蝉没变,变的是人对蝉的态度。但古人也非一味谦和。曹植在《蝉赋》中恶狠狠地写道:“委厥体于庖夫(厨师),炽炎炭而就燔(音如凡,意为烤)。”《礼记》赞“夏之月……蝉始鸣”,称其守信,却把“蜩”(音如条,蝉的别名)与枣、栗、梅、杏等列入食物类。

  古人对蝉的基本态度是既赞又吃,提议“以吃抑蝉”的网友们甚合前贤遗意。

  荀子竟是吃蝉老手

  国人崇蝉,由来已久。董作宾指出,甲骨文中“夏”字即蝉,夏朝即蝉朝。

  1954年,湖北罗家柏岭遗址中出土7件玉蝉,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蝉饰,距今约4400年,良渚文化遗址也发现了玉蝉。越到后期,出土蝉饰越多,且玉蝉大大多于石蝉。

  一是古人误认蝉是雷神。蝉在夏天出没,多雨,雨前气压低,蝉翅抖动频率下降,蝉腹发音膜亦受潮,鸣声低沉;雷多击枣树、桃树、柳树、杨树、松树,都是蝉多的树种,似证蝉雷一体。佩蝉为避雷,玉贵于石,被认为效果更好。

  二是古人误认蝉能永生。蝉的幼虫在土中数年,羽化后形象大变。东汉边韶在《老子铭》中说:“道成身化,蝉蜕渡世。”用蝉证明生命不会老去,只是形态发生转变。三国学者张晏称:“人老而解去,故骨如变化也。”古人视宇宙如扶桑树,“上至于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人则如蝉——早年在地下啃树根,破土后餐风饮露、饮食高洁,即能进天堂。

  《庄子》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指的应是蝉。蝉丑陋,岂能当神人?可古人却觉蝉美,《诗经》称美女是“螓(音如秦,似蝉的昆虫,此处意为宽)首蛾眉”。

  古人也吃蝉。《荀子》说:“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即晚上举火抓蝉,关键是让火明亮,否则再使劲摇树也没用。蝉是复眼,夜间遇强光会失明,易被捉。荀子意在提醒学生要努力强化自己。艺术源于生活,非食蝉老手,真写不出如此妙喻。

  赵武灵王推蝉上位

  从神话时代到人文时代,先民崇拜多被遗忘,蝉崇拜却幸运地传了下来。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赵国处四战之地,《史记》称:“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压力之下,赵人重实用。赵武灵王说:“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遂引入胡服冠饰,创“赵惠文冠”。

  “赵惠文冠”可能仿自匈奴王冠,方便实用,便于骑兵束发作战,后被列为“武弁”(武官的礼帽),其特点是帽正面有金质蝉饰,帽后插貂尾(或鶡尾,即鶡鸡尾羽),又称貂蝉冠。

  秦统一后,仍采纳貂蝉冠,后又被汉朝沿用。《后汉书》记:“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赵惠文冠”本用于武官,汉代太监等近臣亦服用,以自高身分,貂尾只插一侧,侍中插左,常侍插右。王莽改冠制,从重实用又回到重礼制,但保留冠蝉(在帽子上加蝉饰)制度,它自战国成形后,经秦汉、魏晋、唐宋,一直传到明末,历时近两千年。

  为何都看好“赵惠文冠”?因蝉身居高位,只喝不食,提醒高官们少收贿赂;貂尾柔软却韧,提醒高官们谦虚谨慎。即:“冠饰附蝉,取其清高饮露而不食也。”“貂者,取其有文而不炳焕,外柔易而内刚而劲也。”应劭在《汉官仪》中也说:“金取坚刚,百炼不耗。蝉居高食洁,目在腋下。貂内劲悍而外温润。”

  还有一种可能:皇帝上朝时,总能看到一堆蝉向他叩头,心情比较爽。

  越不靠谱 越要摆谱

  儒生们讲了很多玄义,却弄不清为何称“赵惠文冠”。

  一说是《通典》的解释:“惠者,蟪也。其冠文细如蝉翼,故名‘惠文’。”属误读。蟪即蟪蛄,小型蝉,出土早、叫唤早,名声差。庄子说“蟪蛄不知春秋”,它成虫寿命仅4—6周,夏生夏死,见识短浅。

  二说赵惠文即赵武灵王的次子赵何,渑池会上曾给秦王鼓瑟,他可能改良了他爹引入的匈奴帽。赵武灵王宠赵何的母亲吴娃,传位给赵惠文王,后觉大儿子赵章叩拜弟弟不妥,试图裂土,让赵章在代地称王,引发内乱。赵章被杀,赵武灵王被困3个多月,活活饿死。赵惠文王是妥妥的弑父能手。

  不论哪种说法,戴“赵惠文冠”都约等于自己骂自己,但本着越不靠谱就越要摆谱的精神,历代皇帝对“貂蝉冠”极重视。据学者李文学、裴丽丽考证:隋初仅皇帝、太子、亲王、侍中、散骑常侍、通直常侍、员外常侍可戴“赵惠文冠”。隋炀帝缩小范围,仅内史令、纳言和“常侍聘外国者”可戴。

  唐代“侍中、中书令则加貂蝉(即赵惠文冠)”,“赵惠文冠”成宰相冠帽。宋代仅皇帝、皇太子、三公、左辅、右弼、三少、太宰、少宰、亲王、开府仪同三司等可附蝉(“赵惠文冠”升级版)。《金史》记,除正一品朝臣,余官不得附蝉。

  元代附蝉限祭祀用。明代恢复“赵惠文冠”,只许“公、侯、伯,凡三等,以封功臣及外戚,皆有流,有世”戴,虽不下60人,范围仍小。

  清朝改成顶戴花翎,《旧京琐记》《听雨丛谈》认为,清代花翎的作用近似“赵惠文冠”。

  蝉走进了文学殿堂

  皇家礼仪繁杂,与普通百姓无关,为何大家仍关注蝉呢?因为蝉又一次完成转型:从贵族文化中的象征,变成文学意象。

  蝉入诗早,《诗经》有“四月秀葽(音如要,指某种草,农历四月开花或抽穗),五月鸣蜩”,屈原也写过:“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司马迁赞屈原:“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都是拿蝉说事,没想过蝉的感受。

  东汉时突生变化,赵晔在《吴越春秋》中写道:“太子友曰:‘适游后园,闻秋蜩之声,往而观之。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撝挠(意为摇摆、颤动,撝音如辉),长吟悲鸣,自以为安,不知螳蜋(通螂)超枝缘条,曳腰耸距而稷其形。’”已试图把蝉人格化。

  剧变缘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信任方士,重用苏竞、郭宪等,力推谶纬,蝉蜕成了“灵魂转世”的榜样。班固在《终南山赋》中写道:“彭祖宅以蝉蜕,安期飨以延年。”张衡的《思玄赋》也说:“欲神化而蝉蜕兮,朋精粹而为徒。”

  文人们主动向蝉学习。魏晋时,大家把自己的人生遭遇冒充成蝉的,至少写了15篇蝉赋,曹植、傅玄、傅咸、陆云等的作品各具特色。

  曹植在《蝉赋》中写了一只被四面追杀的蝉:藏在树叶中,怕黄雀和螳螂;飞在空中,怕毒蜘蛛的网;躲在角落,怕草虫袭击;躲在果园阴凉处,又“有翩翩之狡童”……下场已注定,“欲翻飞而逾滞兮,知性命之长捐”。既表达生命苦痛,又绕着弯把曹丕骂了。

  压了莺和燕一头

  傅玄的《蝉赋》也是咏蝉名篇。据李璐《魏晋蝉赋与文士人格》一文钩沉,傅玄“幼年丧父”,入仕后遭何晏等打击,“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乘曹爽拥天子祭先帝高平陵,在洛阳政变)后,“司马氏对他关照有加”“他是典型地由逆境走向顺境的人物”。在《蝉赋》中,傅玄总结成功经验:“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即能忍是王。

  傅玄的儿子傅咸写过3首蝉赋,《鸣蜩赋》中称:“感年岁之我催。孰知命之不忧?咏梁木之有摧。”属“奋斗体”。

  陆云的《寒蝉赋》写于“四十岁,外任,愁思转多,欲作十篇许小赋以忘忧”,称蝉“不衔子以秽身,不勤身以营巢”,即没儿子,也不买房。陆云有两女,他42岁被杀时,亦无子。

  魏晋风骨开发出“用蝉诉苦”技能,唐人玩到极致,贾岛有《病蝉》:“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贾岛一生受挫科举,恨公卿眼拙,元代方回称:“蝉有何病?殆偶见之,托物寄情,喻寒士之不遇也。”

  学者杨微在《唐代蝉意象研究》中发现,晚唐诗人转向拿蝉开涮,陆龟蒙在《蝉》中称:“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罗隐的《蝉》称:“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二人均科举不成,厌恶获益者们天天装蝉。唐人也用蝉写生命短促,白居易称:“十载与君别,长感新蝉鸣。”

  宋代蝉再成主流,据学者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统计,宋词咏动物共80首,排第一的便是蝉,共15首,莺和燕并列第二,均11首。

  好吃也要讲安全

  百姓喜蝉的理由更直接:好吃。

  《齐民要术》中记了四种吃蝉法:炙食,即拍扁烤熟,撕开蘸醋;蒸食,即“蒸之,细切香菜置上”;瀹(音如月,意为煮)食,即入沸水焯,再掰开,拌香菜食用;臛(音如霍,意为肉羹)食,煮成肉羹或捣成酱。

  徐州、淮安一带有“唐僧肉”,又称炸金蝉,用牙签在蝉幼虫的躯干戳数下,入油锅炸熟,是地方名吃。《西游记》中说唐僧本是如来佛二徒弟金蝉子,不愿听佛法,至东土大唐转世,故吃唐僧肉能长生不老。

  金蝉学名蚱蝉,不是周期蝉,每年都有,数量稳定,周期蝉主要分布在美国东部,在特定年份集体出现,可能引发“蝉灾”。

  蚱蝉味美有营养,蛋白质含量为68.83%,百克中蛋白质是鸡蛋的6倍,含17种氨基酸、9种矿物质。蝉还能育蝉花,似冬虫夏草,从蝉幼虫体内长出杆状菌。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去年发布的调查结果,男性食蝉概率高于女性(前者是后者的2.04倍);乡村长大的人群食蝉概率大于城市长大的人群(前者是后者的1.37倍);学历越高,食蝉概率越低。

  研究发现,蝉的寿命长,能更有效地从环境中蓄积汞。吃野生蝉应慎重,近10年来,人工养殖的蝉开始普及。

  蝉的大部分“蝉生”活在阴暗的地下,靠植物根部汁液维生,成虫后,寿命只剩两三个月。

  唐代司空曙在《新蝉》中写道:“为问同怀者,凄凉听几声。”蝉这辈子不易,至于如何应对它的吵闹,只有拿出几千年来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忍着。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唱针落!战歌化作砍向侵略者的“大刀”

  • 走起!大橘带你打卡四季北京中轴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