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王广生
刘德润、刘淙淙的《万叶集(全译注)》(下称《全译本》)不久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无疑是日本诗歌汉译史上的一件大事。
《万叶集》作为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总计20卷,收录4500余首和歌,跨越4世纪至8世纪末400余年光阴。其作者上至皇族,下至平民,更有2000余首作者不详。其内容分为杂歌、相闻、挽歌及民谣,杂歌囊括四季风物、行幸游宴、狩猎旅行;相闻多为恋人亲友间相互闻问的恋歌;挽歌则哀悼逝者,含临终遗作与后人缅怀。这部诗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精神风貌,被誉为“日本人心灵的故乡”。
还原作品创作的历史文化语境,是《全译本》的首要特色。书中收录的《万叶时代历史文化背景概说》一文,详细介绍了有关《万叶集》的基础知识,便于读者读懂当时的社会,系统理解万叶和歌。作者以历史还原的立场,在文献考据、田野调查、名物辨析、地名注解等诸多方面下功夫,力图缩小读者与和歌的接受距离。附录《日本史万叶时代大事年表》《万叶时代养老律令简要官职表》《人物关系图》《万叶集研究学者简介》等,更彰显译者严谨的学术追求。
在恪守历史真实的同时,《全译本》践行“以诗译诗”的理想,追求诗歌美学的再现。刘德润幼习古典文学,高中试译苏联诗歌,20世纪70年代开始系统研习日语与和歌,其自创俳句亦获日本歌坛赞誉。故其译诗实为两种诗歌生命的对话,亦是一种诗的互文与新生。刘德润翻译风格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先是采用两句七言译短歌,后坚定了“以唐诗格律译和歌”的信念。
刘德润认为,《万叶集》与诞生于贵族文化烂熟期的《小仓百人一首》不同,它处于和歌发轫期,歌风刚健雄浑、朴实直白,翻译时不必过度修饰,宜用汉诗古风之淳朴风格呈现。形式上,译者以五七言诗体对应和歌节律,非机械复制,实为两种跨语言的古典诗体的交响。相较时下某些混合语体的译本,《全译本》在文体风格上更接近原作。
当然,“以诗译诗”面临天然困境,日语的节奏旋律、“挂词”双关、“枕词”修饰等元素,在汉译中必然发生变异或损耗。译者因此选择“据语境将枕词译为烘托气氛的汉语,或为节奏省略”,巧妙处理了这个问题。
自谢六逸20世纪20年代首译《万叶集》以来,国内现有杨烈,赵乐甡,金伟、吴彦所译的三种全译本。刘德润、刘淙淙译本的特色是在文白之间取得了平衡,语言韵律、意象呈现、文化转译皆兼顾历史真实与诗性审美。
对个体而言,此次翻译无疑是一项耗费心血的巨大工程,也是译者基于特定文学观念和人生体验的一次学术总结。译者在《译后记》中说,世人将《万叶集》比作中国的《诗经》,但他更愿将其视为日本的《全唐诗》,可见其观念独具。
刘德润的译诗生涯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开封日报》开辟专栏介绍《万叶集》等日本古典诗歌,后又于《日语知识》连载系统介绍日本古典文学的专栏《古典之心》。2003年出版《日本古典文学赏析》一书,获得好评。随后,他的《小仓百人一首》《东瀛听潮》《〈万叶集〉精粹》等日本古典诗歌的译介与研究著作相继问世,终以《全译本》完成了这场半个世纪的学术马拉松。
该书的另一位译者刘淙淙,中日双语俱佳,在日本研修《万叶集》多年,是刘德润的得力合作者。当这部凝聚刘德润半生心血的译著问世,我们所见的不仅是一部经典的跨语言重生,更是两位学者在诗歌密林中的孤勇跋涉。
古典诗歌翻译是历史语境的考古,是诗魂的转世,更是两种文化在译者心境中的对话。愿这部译著为两国文学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