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岳 强
明清皇城的城墙消失后,留下了一些地名,东黄城根南街便是其中之一,其位置为昔日皇城东墙外侧。当时的皇城有四门,即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东黄城根位于东安门一带,现在分为三段,即东黄城根北街、东黄城根南街和晨光街。
南北走向的东黄城根南街全长976米,南端穿过东安门大街与晨光街相交,北端穿过五四大街与东黄城根北街相交。1965年整顿规范地名时,将皇城根的“皇”字改成了“黄”,于是,“东黄城根南街”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东黄城根南街 32号院
防火夹道演变为街区
皇城城墙存在时,这里是东墙外侧一条狭长的通道,叫做火道。当时,坊与坊之间、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大都留有火道,目的在于防火,与现在的消防通道类似。这种由围墙构成的火道还有一个名称,叫做火巷。但由于围墙基本没有门窗,有别于普通街巷。后来,又衍生出一个更加形象的名称——夹道儿。在明朝,东黄城根南街称作火道半边街;到了清朝,《顺天府志》记作东安门外北夹道儿。
当时,以东安门为界,以南称南夹道儿,以北称北夹道儿。南夹道儿即现在的晨光街,北夹道儿即现在的东黄城根南街和东黄城根北街。就是说,北夹道儿一分为二,南街是相对北街而言的。
在东黄城根南街,我与一位居民谈到老北京城的格局时,他脱口而出,内九外七皇城四。这是一句老话,意思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皇城四门。城门是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具有象征意义。所谓“四九城”,是指北京的皇城四门和内城九门。而在老北京话中,四九城承载着人们对城门分工及过往岁月的集体记忆,并渐渐演变为北京城的代称。
作为城市地标的城门,是由城墙连接起来的。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皇城城墙宏伟高大,东墙长约2150米,南墙长约1770米,西墙长约2644米,北墙长约2460米。墙体以明城砖砌筑,抹麻刀灰,涂红土,墙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墙高6米,基厚3米,顶厚1.7米。修筑这样的城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中有一句唱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事实上,在老北京人的语境中,城墙和城门一样,既是家园的象征,又是一种文化符号。
遗憾的是,清朝灭亡后,城墙的厄运随之而来。先是扒豁子,后来“卖城墙”,就是将拆下来的建筑材料卖给富豪,用于修建私人宅院。长达13公里的皇城城墙的拆除,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期,一是1921年至1927年的大规模拆除;二是1958年至1959年的剩余部分拆除。城墙拆除后,原来的夹道儿成了马路,路边陆续修建房屋,形成街区,也就有了东黄城根南街。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曾为保护和修复城墙而奔走呼吁。尽管那些断壁残垣最终没能留住,但其情怀可感。
西邻故宫的东黄城根南街,东侧分布着翠花胡同、东厂胡同、大草厂胡同等19条巷道,西侧隔北河沿大街与北大红楼历史建筑群相望。这个由防火夹道演变而成的街区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尤其是东黄城根南街32号院和东黄城根南街48号院。
东黄城根南街
豪华府第成惹祸根由
明朝时,皇城东墙内外分布着不少衙门,譬如御马监、东厂、四译馆、光禄寺、礼仪房等。到了清朝,这里陆续出现一些官员的私宅,东黄城根南街32号院就是光绪年间内务大臣俊启的豪宅。
俊启曾任粤海关监督,那是一个肥差。财大气粗的俊启欲斥巨资修建私宅,便看中了皇城脚下的这个地方。从置地到工程竣工究竟投入了多少钱,我在史料中没有查到,但从这座宅院规模的宏大、设施的奢华推测,那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宅院南起小草厂胡同,北至东厂胡同,向西延展至东黄城根南街。大门在小草厂胡同,过道五间,门外有八字影壁。东部为住宅区,西北部为花园。住宅区分为东、西两路南北向四合院。东路的第一进院落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各带南耳房二间,东厢房为由西向东的过厅,并有垂花门及抄手游廊。二进院正房五间,带前后廊,两侧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均带南北耳房一间,各房由周围游廊连接。三进院正房七间,前后带廊,两侧耳房各一间。由东西两侧游廊可达后院,后院内有后罩房十一间。各庭院多奇花异草,有古树参天。
西路的第一进院南房三间,东耳房三间,西耳房一间,东厢房三间为过厅,可通东路一进院。二进院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为平顶西式房屋。三进院北房五间,西侧为一幢建于八层城砖之上的二层硬山式绣楼,南侧有石梯。二、三进院东、西两侧游廊连接南、北各房间,并与东西两跨院相通。四进院内有后罩房七间,均为合瓦过垄脊屋面。西部院落内由东路花园和西路戏楼两部分组成。东路花园内有假山、叠石、古树,东南侧有一敞轩,坐东朝西,面阔三间。南北两端游廊连接花园北部的一组院落,院前有垂花门,院内一条甬路通向面阔五间的北房。花园西侧为戏楼,坐西朝东,面阔五间,两侧附有扮戏房。戏楼后面沿西院墙有附属用房八间,北侧有北房三间,带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有游廊,北房西有转角连房九间,南与戏楼后平房相接。
这是俊启豪宅最初的样子,堪称气势恢宏的大型四合院建筑群。然而,树大招风,正是这座精心营造的豪宅,给他带来了一场大祸。与俊启素有嫌隙的大太监李莲英向慈禧太后告状,说俊启僭越,胆敢在皇城根下修建豪宅,而且家中假山高过皇宫,有偷窥宫廷之嫌。慈禧大怒,下令将俊启抄家治罪,然后将这座豪宅赐给了她的弟弟照祥。民国时期,照祥的后人将这座豪宅卖给了京汉铁路参赞、华北银行经理柯贞贤。经过改建,取名“澹园”。
后来,澹园成为大杂院,并在东黄城根南街开了一道门。我找到这座院落时,仍为民居。院门旁边立有一块文保碑,上面镌刻“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东城区东黄城根南街32号院”字样。在这块石碑后面的墙体上,还镶嵌着一块文保碑,上面的文字为“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四合院”。
东黄城根南街 48号院
舞后故居原为草料场
东黄城根南街与大草厂胡同相交的地方,原为明代中府草场所在地。当时,御马监下辖三大草料场,中府草场以外,还有位于皇城内御马监衙门以南的里草场和位于皇城外东北的天师庵草场。御马监为四司八局十二监(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是地位仅次于司礼监的宦官机构。皇帝出席礼仪活动时所骑的“逍遥马”以及将军征战沙场的战马,皆为御马监掌管。此外,御马监的权力还涉及财政和军事,甚至替皇帝掌管兵符。到了清朝,御马监改为御马圈,规模和权力大大缩减,中府草场随之撤销。
清朝末年,中府草场所在地成了紫禁城八大女官之首的裕容龄的宅院。裕容龄出身贵族,为正白旗汉军旗人。1895年,裕容龄的父亲裕庚出任驻日本公使时,她与母亲随行。在日本,她曾向红叶馆舞师学习日本舞,并向日本大礼官长崎学习外交礼节以及音乐、古典舞和美术插花。后来,裕庚调任驻法国公使,11岁的裕容龄又随父亲到了法国巴黎。
在巴黎期间,裕容龄曾向邓肯学习现代舞,并以出类拔萃的舞蹈才华得到邓肯的赞赏,而邓肯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她。后来,裕容龄还向法国国立歌剧院的著名教授萨那夫尼学习了芭蕾舞。1902年,13岁的裕容龄在巴黎演出《玫瑰与蝴蝶》《奥菲利亚》《水仙女》等舞剧,被法国观众誉为“东方的蝴蝶舞后”。
回国后,裕容龄与姐姐裕德龄因通晓外文和外交礼仪,一同应招入宫,成为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由于偏爱,慈禧亲赐裕容龄封号“山寿郡主”。当时,裕容龄14岁,裕德龄17岁。此后,裕德龄担任慈禧的外文翻译,而裕容龄则开始了宫廷舞蹈家的生涯,在短短三年时间里,相继创作表演了《剑舞》《扇子舞》《菩萨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等多部舞蹈作品。这些作品显示出深厚的舞蹈功底,也成为她日后参加公益演出的主要节目。
1949年以后,裕容龄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著有《清宫琐记》一书,记录了她担任慈禧太后御前女官期间的所见所闻,内容涉及宫廷礼仪、慈禧生活细节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亲历者的第一手资料,书中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宫廷秘闻,对研究宫廷文化、慈禧性格及晚清外交困局,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73年,裕容龄病故,享年84岁。
作为慈禧太后的八大御前女官之首、中国现代舞第一人,裕容龄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的故居位于东黄城根南街48号,现为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