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史春月
爱美之心,古来有之。饰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我国古代首饰根据佩戴部位,一般分为头饰、颈饰、臂饰、手饰等。其中,头饰尤为繁复华丽,包含多样饰物。簪钗是最典型的头饰,一般单股为簪,双股为钗,二者虽在形制、佩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外观上有相似之处,因此常被放在一起提及,共同构成古人鬓间的独特风景。
古代男女皆可插戴簪。男子用簪以素面为主,汉代开始出现云头、龙纹等装饰,主要用来固定发髻或冠冕,用簪意味着成年,即“冠礼”。秦汉至明清时期,成年男子的簪多为贵族和士大夫阶层专用,代表着身份与地位,材质多为金、玉,形式有直接固定头发的束发簪、固定冠冕的冠簪等。
女子所用簪钗,形式和材质更加多样,金、银、玉、木乃至象牙、犀角等材质皆有。早期的金银簪钗多为素面,方便打出铺号、工匠、成色、重量等内容,宋代开始在钗梁处装饰竹节纹或花卉纹。宋代文学作品中所提到的“关头”,指的就是当时女性常用的头饰——折股钗。
明代金嵌宝石凤凰挑心(江阴市博物馆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簪钗,女子头饰还包括各种冠冕、帽袷等,被统称为“首服”或“首饰”,也称“头面”。“头面”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宋代。随着仪礼制度的演变,明代开始,头面包含的种类、插戴的位置,甚至不同场合应佩戴什么饰件,都有着一定的规范或约定。同时,由于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珍珠宝石的大量使用,明代也成为首饰发展的高峰期,尤其宫廷首饰兼具礼仪与华美,已经开始批量化生产。
明代,簪钗一般并非直接插在头发上,需要借助特髻或䯼髻。特髻是一种假髻,形似一个尖顶的圆框扣在头上,将发髻罩在框内,髻上插戴各种饰品。特髻是后妃命妇的常用发髻,明代后宫对此已有定制,按照特髻上的饰品来区分等级。䯼髻的使用则更加普遍,在达官贵族和普通百姓中都非常流行。它是一种编织而成的罩发工具,像一顶网冠,材质既有金银等贵重金属,也有鎏金或铁丝甚至竹篾。关于䯼髻与特髻的区别,扬之水先生在她的《奢华之色》中提到:“相较特髻上面的饰件须依礼而设,明代䯼髻上各式簪钗的插戴,不拘泥制式,唯美是务。”
明代女子喜盛装,常用各种首饰把满头装饰得几乎不露发,各式簪钗的命名也因其插戴位置有了专属称谓,如钿儿、挑心、分心、满冠、掩鬓等。
钿儿,又称“花钿”。明代的钿儿戴在䯼髻前方底部,类似今天的发箍,作用主要是拢发。因其位置在额前正上方,比较醒目,故而材质和题材的选择非常重要。钿儿背面通常有垂直向后的簪脚,也有些不用簪脚,而是在左右两端系带固定。明代钿儿的造型非常丰富,常见的有花卉、云朵、龙凤、仙人等,上面可镶嵌宝石、珍珠或饰以点翠。
明代楼阁人物掩鬓(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
挑心是戴在䯼髻顶部的一枚大簪,其簪脚弯曲,有一定弧度,插戴进䯼髻内部,居于䯼髻顶部正中,也很显眼。上面往往点缀着硕大的红蓝宝石,题材多见花卉或神佛,前者有“蝶恋花”“蜂赶菊”等,后者包括“南极仙人”“刘海戏蟾”“楼阁群仙”等。
分心戴在挑心下方,在䯼髻前方的中心位置。分心是簪首呈正面、造型多为对称图案的簪子,题材有佛像、梵字、花卉及神仙人物等。
分心如果簪于脑后,则被称为“满冠”。满冠外观类似山峦或笔架,上下缘皆呈波浪状,顶部正中高耸,有尖拱突起,两边逐渐降低。为了适应䯼髻的轮廓,整体向后呈一定弧度的弯曲,背部有长簪脚,用以插入䯼髻中。女子冠髻背面对装饰的需求相对弱些,不必像正面那样复杂繁琐,但又不能完全没有饰物,满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整套头面里,满冠通常是最大的一件,能与正面的钿儿、分心等形成呼应,使冠髻背面看起来饱满稳重,同时省去插戴多件首饰的麻烦。
清代金镶宝石蜻蜓簪(故宫博物院收藏)
插戴在两侧的两支大簪叫掩鬓,也称“捧鬓”,其簪脚朝上,插戴于左右鬓发的上方,因此都是两件成对。大部分掩鬓的簪脚为单股,但也有一些为双股,应是基于功能性考虑,使之能像发卡一样牢固插在䯼髻上。掩鬓是典型的明代簪钗,最常见的样式是云朵造型,云朵上加饰各种吉祥纹样。掩鬓的插戴位置恰如其名,正如明代文人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所云:“或作云形,或作团花形,插于两鬓。”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代金楼阁人物掩鬓,造型精美、工艺巧妙,背面刻有三学士诗文,并附跋,焊接簪脚的工艺清晰可见。
除了上述䯼髻上的主要饰品,还有一些形态各异的小型簪钗,如掠儿、一点油、耳挖簪等。它们有的纯为装饰点缀,有的则有实用功能,是绾发或固发必不可少的组件。这类小簪一般很短,长度在十厘米左右。其中最小的是掠儿,也称“掠子”“搔头”,欧阳修《南歌子》中“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所言即是。其主要功能为分发,男子用时,也有“导发入冠”的功用。“一点油”形式也比较简单,簪首是一个小的蘑菇头,看上去很像一滴油珠。
明代楼阁人物掩鬓背面
耳挖簪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小簪,形式别致。对于古人将“耳挖勺”插在头上这一现象,扬之水有着深入思考。她将耳挖簪定名为“如意簪”,因众多耳挖簪也有繁缛装饰,手持使用并不便利,单从形式上看,耳挖头与如意有相似之处,甚至认为,“如意”之名可能由耳挖而来——想到挖耳带给人的通泰之感,这一联想甚妙。徐霞客在《楚游日记》中提到,他在湘江遇强盗而堕水,获救后周身无一物,仅发髻中尚有银耳挖,便以之酬谢赠给自己衣裤的戴姓客人。可见,小簪在古代还有充当资费的功用。
(作者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