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徐 锐
三伏,作为一个特定的时间段称谓,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三伏的时间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法相配合来确定,每年自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是为初伏(也叫“头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一般而言,初伏10天,末伏10天,因为第三个庚日出现的时间不同,中伏的时间段有长有短,或为10天,或为20天。
三伏与三暑(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在时间轴和温度轴上大体一致,其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古人之所以用三伏来表示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主要源于五行学说:夏季属火,庚日属金,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因此形成三伏天。同时,也有观点认为伏是阴气受阳气压制而潜藏,导致盛暑。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以狗御蛊”。这里的“以狗御蛊”,是指杀狗祭祀,以攘解热毒、驱除邪祟。之所以要杀狗,是因当时迷信的说法认为,根据五畜与五行的对应,代表金的狗有压制火热之气的功效。“伏”字的组成为人旁有犬,正是表示犬能保护人。据载,“伏日”由秦德公正式设立,“三伏”之说自此沿用2000多年。但也有学者认为,所谓“初伏”,只是指秦国第一次举行伏日祭祀活动,而不代表中国初次设立伏日。无论如何,这表明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伏日的说法。这一时期的秦人认识到天气炎热、雨水集中的酷暑容易导致疾病流行这一规律,将其命名为“伏”,并提出“隐伏避暑”的应对之道。后来,汉代进一步发展延伸了伏日,具体确定了三伏。
三伏天气太热,除了宜伏不宜动,还有诸多相关习俗,蕴含着古人的文化思想和养生考量。表现在吃上,就是吃羊肉、面条、饺子等独特的三伏天饮食习俗。过去,人们认为在炎热的天气里吃肉食可以增强体质、抵御暑热。汉代,每到伏天,皇帝就赐肉给大臣。《汉书·东方朔传》有这样一段记载:“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不来,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蚤(同早)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当时的“官肉”,就是“三牲”之首的羊肉。
西汉大臣、司马迁外孙杨恽在《报孙会宗书》中写道:“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可见,古人在伏日和腊日,不仅要吃羊,还饮酒以补充阳气。三国时期曹丕的《典论》也有记载:“大驾都许,使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军,与绍子弟日共宴饮,常以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于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饮。”
东晋史学家孙盛在《魏氏春秋》中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指的就是热面汤。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也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吃碗面条,出一身汗,惬意无比,既能消暑,还能辟邪。古人在伏天进食高热量的羊肉及热汤面,与中医倡导“以热制热”的夏季养生方法有关。
唐宋时期的史料中,已鲜见“伏日赐肉”的记载,因为随着饮食文化发展,这一习俗逐渐淡化,尤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海外蔬果引入增多,清淡度夏的饮食观念渐成主流。当时,除延续周代入伏“赐冰”习俗外,更倾向于少油而清淡爽口的饮食。唐代已有较为成熟的冷饮文化,贵族常饮冰镇酒,食用瓜果,以及酥山、饮子等甜品,并使用“冰鉴”装置冰镇饮品。宋代进一步发展了三伏吃汤饼的传统,并搭配蒜、醋等调料,当时,还出现“伏日绿荷包子”等节令食品。到了清代,京城流行的伏天饮食习俗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此外,清代的北京人入伏时会用苏子叶、甘草等熬“暑汤”喝,有些人家在伏天里则干脆吃素。
除了吃,古代三伏天还有一项重头戏就是“晒伏”。“晒书”可看成早期的“晒伏”,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但当时,“晒伏”的规模和社会参与度很小。据说,人们普遍在伏天翻晒家什物件、衣物被褥是在唐宋年间,全民“晒伏”则源于宋真宗时期,但史料对此没有确切记载。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篇,详细记录了当时京城“晒伏”的盛况:六月六日入伏当天,皇宫要晒皇帝的仪仗车驾,老百姓晒其衣被,“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反覆勤日光,晡乃收”。看来,在明代,三伏天的强烈阳光已被人们充分利用。
古人的“吃伏”“晒伏”,见证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自然资源的运用以及对健康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