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4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CSIC)报告》列举了去年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国际传播7个热点,其中之一就是千年古城的建筑之美(山西大同)。
大同的古建闻名遐迩,然而,这座城市还有另一处“宝藏”——大同市博物馆,它虽不如其他地标自带光环,却已将大同的厚重历史和古建之美全都浓缩在一方天地。
记者 彭薇
巨型壁画有冲击力
身处大同这座古建之城,大同市博物馆在建筑美学上的表达自然是淋漓尽致的。
整个场馆从外形上看呈相互盘旋的双“S”形,造型宛若行将腾飞的巨龙,它还吸收了大同火山群、龙壁文化和云冈石窟等文化元素,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场馆的设计者是国内著名建筑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中华书简”,是个巨大的竹简形建筑,其设计者也是崔愷。他的设计理念是,建筑能够顺应自然环境,并且重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有人说,一座城市对文博的重视程度,是可以从其博物馆所展现的审美水平中得知一二的。走进大同市博物馆,第一眼看到的巨幅壁画《北魏贵胄出行图》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
巨幅壁画共绘有人物235位,骏马188匹,放大原画30倍,是目前全国室内单体手绘壁画当中最大的一幅。它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以大同沙岭村北魏壁画墓中的贵族出行和宴乐画面为参照创作的,让大家对北魏时代的贵族出行规制、仪仗和场面一目了然。
古代出行的车乘,既是交通工具,也是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从壁画中可知,古代皇帝和各级官吏出行时除自己乘坐的车辆外,还有导从车辆及护卫人员,一般是按照前导、传乘、副车、主车的顺序依次排列,才组成一支完整的车舆出行队伍。
“北魏蓝”似天穹碎片
器皿,一直是各大博物馆重要的陈列主题。各个地方都有自己地域专属的特色器皿。正如到了陕西宝鸡,会去博物馆看一看青铜器,不少人奔赴大同,也是为了看一眼神秘的“北魏蓝”。
公元4世纪,由拓跋鲜卑部落建立的北魏政权定都平城(今大同),从此大同开启了魏都时代。太武帝拓跋焘重新畅通了丝绸之路,大同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
西方的玻璃器顺着丝绸之路涌入大同,同时,大月氏等国的商人还带来了玻璃制作技艺,在这里开设工坊,利用当地材料制作玻璃,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魏蓝”。这种“北魏蓝”,不是中原瓷器的青,也不是江南染布的靛,而是一种带着异域风情的透亮。
大同市博物馆所展出的北魏玻璃品以深邃的蓝色为主,色调纯净而明亮,透明度极高,宛如“天穹的碎片”。馆内一件“北魏蓝”玻璃瓶,质地是深蓝色的半透明玻璃,肩部装饰着两周凸弦纹,表面还带有土沁,形成了类似蛤蜊壳的光泽。
汉代玻璃采用铸造法,而北魏玻璃则采用吹制成型法,这是玻璃制造史中的重要发明,使罕见昂贵的玻璃器逐渐变得寻常。工匠们还运用磨琢工艺,在玻璃器皿冷却固化后,用旋转的轮盘和不同硬度的磨料,在器表磨琢出凹凸有致的纹饰。如大同南郊北魏墓出土的磨花玻璃碗,腹部就磨琢出三排错位排列的圆形凹球面。
古建构件最具特色
大同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最具大同特色的,还是其中的古建筑构件。
比如瓦当,它是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的前端遮挡。馆内收藏了各类别的瓦当,如云纹、莲花纹、兽面纹、吉祥文字等瓦当。
云纹多呈“卷云”“如意云”形态,常以圆心为轴对称分布,边缘多有连珠纹或弦纹装饰,多在皇家宫殿、官署建筑中广泛使用。
北魏平城遗址中还出土过少量文字瓦当,如“大代万岁”“富贵万岁”等,文字以篆书为主,字体庄重,直接传递出政权巩固、祈福长久的意愿,这些文字瓦当也是研究北魏政治与社会心态的实物佐证。
早期北魏瓦当中,偶见鹿、兽等动物纹样,保留了鲜卑族游牧文化的痕迹。这类瓦当数量较少,随着北魏汉化加深逐渐被莲花纹、云纹取代,成为民族融合的微观见证。
在不少文博爱好者眼中,馆内重磅的建筑构件馆藏必然是原本位于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琉璃鸱吻(古建筑屋顶上的神兽“守护神”)。这对龙首鱼尾的鸱吻高近3米,釉色鲜亮,保存得颇为完善,站在近处观看让人叹为观止。
展陈文物中还有大量的铺首衔环(古建筑中的门饰构件)和石雕柱础(木架结构建筑的关键构件)。铺首衔环大多为双目突出的兽面图案,除装饰和实用功能外,还被赋予驱邪的意义;而柱础一般以莲花纹居多,一些柱础装饰尤为繁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