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李国良(北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阐福寺
檐角的铜铃轻叩着时光,已是耄耋之年的我伫立在琼华岛的白塔下,恍然间听见七十年前的足音。那一枚系着红丝线的三角形书签虽然已随岁月飘零,可是北海公园留给孩子们的脉脉深情,却总在风起时拂过心头。
如今,北海公园的树影深处还依稀传出“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优美旋律。这首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传唱至今的佳曲,常唱常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味。想当年,我们这群在老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哪一个不是踏着这首歌的节拍,把北海当成了自家的后花园?朱墙金瓦的阐福寺那时候名为“北京市少年之家”,又有哪一个孩子不是把它当成寒暑假的乐园和梦中的童话王国?
上小学五年级的那年暑假,我到北海公园去玩,在经过北京市少年之家时,无意中被老师的招呼声和清脆的棋盘落子声牵住了衣袖。
当时为了丰富少年儿童的暑期生活,北京市少年之家开出不少活动室,象棋、围棋、乒乓球、绘画……一时间,棋盘落子声,球案乒乓声,画笔唰唰声,交织成快乐的交响乐。走了一圈,在我就要走出棋牌室的时候,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女老师笑眼弯弯地站在门口招呼我:“小同学,来下棋吧。刚好三个人,可以赛一盘。”我随口应着:“好啊。”说完就跟着老师来到桌前,只见桌边已经坐着两位同学,跳棋盘上,三色的棋子衬着他们的脸庞。“人齐了,开始吧。三局两胜,获胜的同学有奖品。”老师话音刚落,我们便争先恐后地执棋前行。三局下来,当我的最后一枚棋子跃入对方营地时,老师对我宣布:“祝贺你比赛获胜。”然后老师将一张写着“领奖通知”字样的纸笺轻轻塞进了我汗湿的手掌心里。老师说:“记得寒假带着它来领奖,免票入园,兴许还能看见雪中的白塔呢。”
于是从那天起,这张“领奖通知”就长在我的心里。我像盼着小苗吐芽一样,盼着寒假快点儿到来,领奖的期待和喜悦也一天天与日俱增。有盼头儿的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到了寒假,那一年的冬雪也来得格外地勤。那天,我兴高采烈地跟母亲说:“妈,我今天得去北海公园领奖。”母亲关切地说道:“正赶上大雪天,路上多加小心啊。”
我答应着,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棉袄,闻着街上家家户户飘出的饭香,便往北海公园去了。
很快就到了北海公园北门。看门的叔叔一边搓手呵着白气,一边看着我手里的领奖通知说:“路滑,慢着点儿啊。五龙亭的冰场都冻瓷实啦!”一进北海公园,只见银装素裹,太漂亮了。
这时,远远地传来五龙亭滑冰比赛的广播声。我兴冲冲地往五龙亭走,到了那里,只见清出的一块冰面上,小选手们正在进行滑冰比赛。一个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同学,都像穿云的飞燕掠过寒潭,流星般地在冰面上飞驰,木屐下的两道铁条划出银河般的碎星。
那一刻,我忽然悟出手中这张领奖通知的深意:这哪里只是来领奖,分明是邀我来观赏这一幅生机盎然的《冰嬉图》。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北京市少年之家、北海公园对少年儿童的亲和与热情,对孩子成长一往情深的关怀,这让我感动,更让我感到激励和鼓舞。
到了领奖地点——北京市少年之家所在的阐福寺,我拾级而上,走进屋里,只见老师从盒子里取出一枚漂亮的三角形书签。那一刻,一缕天光穿透老榆木的窗棂倾泻进来,将书签上那根红艳艳的丝线照成了闪闪发光的金红色。
回到家,我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取出这枚书签,拿给母亲看。母亲高兴地摸着我的头,连声说着:“太漂亮了,收好啊!”我把它夹进语文课本里,精心珍存着。放学回家,一有空就拿出来欣赏一番——那是我记事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奖品,意义自然与众不同。
而今,七十多年过去了,北海公园的白塔依旧耸立,“少年之家”的欢声笑语已化作檐角铜铃的余韵回音。偶尔看见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举着冰糖葫芦跑过九龙壁,我依稀看见当年那个怀揣一枚书签在公园里雀跃的小小身影——原来北海公园给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藏了一枚书签,待双鬓染白时翻看,尽是五彩斑斓的幸福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