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翟 雄
唐荣尧的《出入山河:百万移民的时间记录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是作者在20多年新闻采访经历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描绘了一幅140多万贫困农民历时40年,从“苦瘠甲天下”的六盘山地区整体搬迁的生态移民图景。作品既有对宁夏境内4地市50多个村镇移民的描写,也有对“闽宁镇”的专章书写,充满鲜明的时代特征,充盈着鲜活的生命力。
这几年,唐荣尧主要从事非虚构文学创作并不断突破自我,试图在写作中融入人类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知识,努力用记者的耳朵、行者的脚步、作家的情怀、诗人的激情、历史学者的眼光,忠实记录百万移民的故事。跟作者以往的作品相比,这部作品的创新之处很明显,对叙述的把控更为张弛有度,人物、场景的衔接更加从容,铺垫更细致,让沉睡的历史以非虚构的姿态进入文本,试图让读者明白,移民工程不仅仅是移民和政府的事,更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这种写作注定是艰巨的。作品需要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贫穷落后与富裕发达的关系,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把现实的观照镶嵌进恢宏的历史中。几百公里之外的移民点就像一个巨大磁盘,或一个圆心,闪闪发光,吸引着贫困地区的人们对它产生无限向往。围绕着移民点,老人、孩子和年轻的父母都跟这个中心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并深刻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移民后,生活境况的显著改善,是时代发展进步的缩影。
作品开篇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一个叫“老驴”的中年移民和他的老驴的故事。作者静观默察生活的甜酸苦辣,提炼逼真感人的细节,试图工笔画般描摹移民们的艰难跋涉,把他们对故土的留恋,对新生活的渴望,对新移民点的期盼和好奇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颇具象征意味。这哪里仅仅是“老驴”和他的老驴的故事,而是移民们的故事。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他们以各自不同而又相似的方式,在历史长河中铺就了一条条带着色彩和亮度的人生轨迹,彰显了奋斗、变革、与贫困抗争的精神,定格下时代发展的脚步。
作品的新意还体现在对地域文化的呈现上。作者对上百位移民家庭进行了深入了解,对中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区红寺堡区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多维度关注了移民在搬迁前后教育、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聚焦移民们的乡愁如何安放这一重要问题,在沉甸甸的历史与轻盈具象的个体叙事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出入山河:百万移民的时间记录本》不仅让这一辈人能够看到自己的故事,看到他们曾经的所思所想,也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带有时代印记的“移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