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周 聪
王小忠的散文集《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由《河源纪事》《车巴河纪事》《草地纪事》三部分组成,全书以“纪事”的形式,再现了采日玛、河曲马场、贡赛尔喀木道、天上玛多、九曲黄河、车巴河、尕海湖等地独特的高原地理景观,记录了牧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叩问草原生态、社会发展等现实问题。甘南草原一直是作者关注与书写的对象,在“我”的观看中,高原的自然风貌得以呈现,而这种呈现又以“我”的在场为重要特征。比如,在《河源纪事》(上篇)中,站在贡赛尔喀木道,“北方的刚劲与江南的轻柔完全融为一体”,突然而至的立夏让“我”不知所措;在《湖边的候鸟》中,“远处群山上依然是皑皑白雪,雪线以下的松柏暗黑一片”,候鸟的栖息地尕海湿地显得静谧而神圣。
日常琐事是作者的落脚点,那些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等,构成鲜活、丰富的细节,让《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更具温度与生活质感。例如,在《车巴河纪事》中,来自农区的“我”与牧区生活的旺秀刀智,因为“倒污水,倒炉灰”事件陷入了对峙。在旺秀刀智看来,“我”倾倒的污水,是对土地的亵渎。对土地、庄稼、牛羊、粮食等保持应有的敬畏,是当地居民的天性使然,大自然赐予了牧民生活所需,他们皆怀有感恩之心。旺秀刀智和“我”的矛盾,源于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在冲突之外,作者更加凸显的是人世间的温情。《一路与你同行》中,贡巴的一件衣服,让“我”倍感温暖,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帮扶。在《蛇的故事》与《龙胆花》中,一个固执、善良、勤劳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日常生活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细节支撑,使得人物的性格更为真实、饱满、立体。
除去对高原景观及现实生活的呈现外,作者在叙述中有意加入了一些神话传说。比如,在《河源纪事》(上篇)中,贡保才让口中冬虫、夏草的传说故事,圣洁而凄美,那长角的虫子寄寓了人们对爱情的想象与期待。在《河源纪事》(下篇)中,黄河在四川改道,“迎娶”了“生”于四川的白河,展现了爱情的旖旎缠绵,这一传说被刻于云梯旁的石碑上。在《车巴河纪事》中,作者嵌入了蕨菜在汉代的一个传说,刘邦的儿子因食用蕨菜充饥致死,导致汉朝人从不食蕨菜,这可能是聪明人为了保护蕨菜而创造的“故事”。在《蛇的故事》中,蛇王口吐信子射向太阳,陷入绝境,在众蛇的祈祷下被赐肉翼,化身为龙族。蛇王射日不成,摇身一变成龙族的传说,改变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蛇的刻板形象。从散文的叙事策略上看,传说故事的植入,拓展了散文的容量,将那些来自历史的、民间的未定型的故事,与现实生活进行嫁接与关联,让作品在虚与实、过去与现在之间腾挪,从而丰富了散文的叙事形态。
《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是王小忠在草原行走与记录的产物,生态意识贯穿写作全过程。草原的沙化、虫草的过度挖采以及牧场被承包后草籽传播受限等现实问题,促使作者对草原生态保护有了更深的理解。王小忠在甘南生活多年,在城市与牧区之间奔走,在都市文化与农牧文明间碰撞,通过自己的眼睛与笔墨,记录下高原上熟悉而陌生的风景,并将内心的忧思与关怀以“纪事”的方式传递出来。
(作者系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编审,湖北省作协签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