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陈品
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的美誉,现存各类古建筑两万八千余处,这些古建中的彩塑栩栩如生,与整个建筑融为一体,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彩塑又称“泥塑”,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一种。在黏土中掺入少许纤维物等物质,捣匀后在木质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即为彩塑。
山西现存12700余尊彩塑,而平遥双林寺一处,就占了六分之一。如果你来了平遥古城,没去看它们,那损失大了,这座以彩塑闻名的古刹,真的能令你惊掉下巴!在它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三进院落里,大大小小10余座殿堂中保存的2000余尊精美绝伦的彩塑,是众神之像,也是人间百态。其中,以千佛殿的那尊被称为“天下第一韦陀”的雕像最为精彩。
这尊韦陀高达1.6米,身披甲胄,身上飘带飞舞,全身呈现出夸张的“S型”,动感和美感十足。他的目光如炬,仿佛能洞察人心,堪称“一眼万年”。最精彩的莫过于韦驮眼神的处理。一般来说,头向左转时,眼睛也向左看,头向右转时,眼睛就向右看。而韦驮的眼神却不是这样,头、身体都向右转,而眼睛却偏偏朝向左方,可称得上是神来之笔。这个生动的反差强化了韦陀菩萨警觉的专注神情,诠释了韦驮菩萨志诚护法的决心。
山西彩塑之所以传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眼睛的成功刻画。古代艺术家深知“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晋书·顾恺之传》)之理,对人物眼神的千变万化不遗余力,精心塑造,使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形象脱壁而出,达到了“观其眸子,可以知人”的艺术高度。
那么,这历经近千年的眼睛是如何做到直透人心呢?这其中原因在于黑色琉璃珠镶嵌技术的使用。
工匠常在塑像眼球部位镶嵌琉璃珠或黑色晶石作为瞳孔,利用琉璃的透光性与反光效果,使得用它制作的眼睛在不同角度下都能显得生动有神,仿佛在注视着观众。不仅如此,琉璃材料经过高温烧制,耐久性优秀,能够长期保持其光学特性,即使经过千年岁月,依然能够保持炯炯有神的效果。
另外,琉璃彩塑的眼部常施以高对比度彩绘,如白底黑瞳加点高光,通过釉色明暗塑造深邃感。再加上建筑光线的利用,庙宇中彩塑多置于幽深殿内,自然光通过门窗斜射入殿时,琉璃镶嵌的眼部因反光产生“凝视”效果,增强神圣威严感。即使是纯泥塑加彩绘,也会通过精细的笔触描绘瞳孔、虹膜、高光点(“开眼点睛”),利用明暗对比和色彩深浅,塑造出立体感和深邃感。
山西是中国琉璃的主产地,以当地优质坩子土为胎料,采用二次烧成法:先以约1000℃高温烧制素胎,再施釉后以800℃左右低温烘烧成器。平遥县附近的介休被誉为“琉璃之乡”,这里的琉璃烧制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千年之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代山西琉璃不仅是工艺成就,更承载宗教与世俗诉求,琉璃眼珠赋予神像“洞察众生”的灵性,古代艺术家巧妙地借助塑像眼神的刻画,拉近了塑像同观者的距离,极大地增强了塑像或亲切感人或咄咄逼人的艺术效果。文/记者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