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陈品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见一个词,叫“赝品”,用来指以假充真的物品。在汉字中,“贝”部通常与钱财、贵重物品有关。因为在中国古代,贝壳曾作为货币使用。这直接点明了“赝品”所伪造的对象是有价值的东西(如书画、古董、珠宝等)。比较难理解的是,“赝”字里为什么有一个“雁”字呢?其实这和古人的婚礼习俗有关。
大家在古装影视作品中,有时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就是一个人抱着大雁前来纳征下聘。从周代至清末,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征(下聘)礼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
第一道礼仪——纳采。在古代,男方找合婚对象之前都要先请一个媒人到女方家里说亲,女方家庭有意愿,男方再请媒人送上一只雁作为聘礼,并正式向女方提出缔结婚姻的请求,待媒人回程时女子父亲要把雁归还。
第二道礼仪——问名。问清女子本人的名字、排行以及生辰八字等,便于回来男方去占卜双方婚姻的吉凶。在问名字时男方还是以雁作为礼物,女方要大摆宴席对媒人热情款待,然后女子父亲亲自送媒人出门。
第三道礼仪——纳吉。男方获得女子的名字后要在祖庙里进行占卜,预测双方的婚姻是否吉祥顺利。如果占卜的结果预示吉祥,男方要请媒人带着雁到女方家里报喜,这就是纳吉。
第四道礼仪——纳征。纳征也称之为纳成,意为男方向女方赠送聘礼。
第五道礼仪——请期。男方经过占卜测算后,选择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作为合婚的日期,然后请媒人带着雁去女方征求女方家庭的同意。
第六道礼仪——亲迎。从古到今,迎亲是婚礼中最重要的仪式环节。男方依然拿着雁并送给新娘父亲,行完礼节,接走女方。
纳雁礼(又称奠雁礼)成为婚姻“六礼”中的核心仪式,一是因为大雁从周朝时就和拜见送礼有关。《周礼》规定: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可见,大雁在当时是比较高档的礼品。
二是因为雁是候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白虎通·嫁娶篇》:“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汉代《艺文类聚》补充道,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契合婚姻需合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念。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秋天是雁南飞的季节,古人在订聘的聘礼中反复强调要送秋天的大雁,这又是为何?原来雁是一种在高空中飞行的动物,想射下来作聘礼,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一定的体能和智慧。可见,古人选择大雁作聘礼对男人来讲,也是一种考验,得有智慧,也得身心健康,有一个好的身子骨。
大雁并不是很容易得到的动物,所以人们选择用鹅来进行替代,这就是“家雁”。但毕竟不是真的雁,所以男方一般会增厚彩礼的数量,所以“雁”加“贝”就组成了“赝”,成为了大家共同认可的一种替换方式。
渐渐地,大家就将其含义不断引申,成了今天我们专门用来称呼冒充真东西的物品,即“赝品”。(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