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石一枫
以前北京的夏天肯定跟西瓜有关,西瓜又跟骡子、马和驴有关。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西瓜经常还是由牲口拉车,从郊外运过来。所有西瓜都号称大兴庞各庄的,就像所有桃儿都号称平谷的。大家围着车载斗量的西瓜,品头论足,拍拍打打,听声辨生熟。卖瓜的还会用刀给西瓜开一小三角:看,熟了吧。那个三角往往先被小孩儿吃了,再把西瓜皮嵌回去,相当于一盖儿。西瓜都是整个儿卖,但那时候没有保鲜膜,好多人家里连冰箱都没有,所以吃西瓜常常意味着一家团聚,个儿大的想一次就吃完也不容易。
1994年世界杯决赛是在美国的中午、咱们的半夜,我很想看又怕起不来,困劲儿上来之前特地吃了半个西瓜。夜里被憋醒了,赶紧开电视,正好赶上下半场,还是零比零,看到了巴乔踢飞那个点球。这一招很管用,后来几乎每届世界杯,我都会消耗大量的西瓜。但这一招也不会永远管用,比如2022年底的那届变成冬天了,半个西瓜真吃不下去,再加上随着年龄增大,估计以后再也没有那么大战斗力了。
随着时间流逝,西瓜的长相也在变化。从有籽向无籽、从像西瓜向不像西瓜发展。原来所谓“京欣一号”,圆不溜秋的,像个绿老虎,有花纹,比较好吃但是籽多。很多北京小孩儿都有类似经历,吃瓜嫌吐籽儿麻烦,大人就恐吓:别咽,咽了肚子里长一西瓜。小孩儿上街碰见孕妇就想,这位阿姨吃瓜不吐籽儿。后来有籽的西瓜简直不配卖了,孕妇仍有出没,这当然很不科学,但是当了父母的小孩儿已经不好意思把他们对生活的新发现传授给下一代小孩儿了。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北京出现一种长且硕大、表皮偏浅的西瓜,乍一看还以为冬瓜呢,其实是宁夏品种,沙瓤而且特别甜。这种瓜是晚熟的瓜,经常快入秋了才会在街面上出现,大概是从这个外来瓜种的出现开始,吃西瓜好像也不一定非要吃庞各庄的了,因为物流发达,各种西瓜都有市场。又有了特别小的西瓜,此外还有方块西瓜、黄瓤西瓜……加上储存越来越方便,吃西瓜就不再是一项全家集体活动了。
更大的变化是,随着超市和各种APP一年四季都在卖西瓜,北京的夏天似乎也变得跟西瓜没有那么密切的关系了。应季吃当然还吃,但是很少再有挑瓜开瓜的仪式感和边走边啃的洒脱感。又同时,每次品种的变化似乎都成了涨价的理由,在一些地方,买个“高端”西瓜也要哆嗦一下。更不知道以后,在更小的小孩儿的概念中,西瓜会不会变成榨汁专用的水果。但我认为最正宗的吃法,仍然是先开个三角,不甜不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