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申霞艳
作为最早被人类驯服的家畜之一,狗在漫长历史中与人类相依为命,犹如家庭成员。然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又有多深?丘克军的长篇小说《弃犬历险记》(花城出版社出版)讲述的正是“我”与小狗阿花共奔赴、同命运的成长故事,在跌宕起伏的叙述中,让我们重新理解动物,认识它复杂的感情、记忆和精神世界。
小说采取倒序法,以小狗追赶火车奔跑的画面吸引我们。“与列车奔跑的狗”也成为整部长篇的引子。作者娓娓道来,“我”随母亲下放到桂东南老家的崖洞村,村里旺丁叔家养的母狗阿黑格外受欢迎,每次受孕后狗仔都被预订,但杂交的阿花却被算命先生判为不祥之物而遭订户遗弃,正好“我”家急需一条看家狗,由此“我”和阿花成了彼此最深的依偎。乡村也在“我”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眼中渐次打开:家畜、山川、小路、四等火车站、铁轨、地方美食,构成了陌生而新奇的风景。
主要故事地点四等火车站既写实又写意,具有深广的阐释空间。“我”和母亲在乡村,父亲和哥哥姐姐留在县城,小小的四等火车站承载了一家人的梦想和希望。幼年的“我”跟随父母往返乡村与车站,脚底起血泡、新鞋子被偷等细节带读者重返过去,掩卷沉思:多少人就是在匮乏中、在严峻艰辛的条件下寻求新路,站台见证着亲人的聚散,也见证着对梦想与未来的追求。阿花的奔跑因而格外感人,辛酸与怅惘随铁轨无限延伸。
小说的中心情节是“我”带着阿花重建记忆链接之旅。阿花陪“我”和妈妈搭半夜的火车去县城寻找杳无音信的父亲,中途它被赶下火车,留在漫漫长夜里。整整分开26天!有如神迹,阿花回来了!它瘦了,带着满身伤痕。“我”为此心绪难平,在中考后的暑假决定带阿花原路返回,寻找那段分开的记忆。在这段“历险”中,阿花一路逢凶化吉,重遇故人,往昔重现。这个过程也呈现了乡村的淳朴、温暖以及人情之美。相依为命的“寻根”之旅让“我”和阿花的友谊日渐深厚。“我”帮助阿花重建记忆,阿花也以其善良、深情启迪了“我”的成长,彼此互为镜像,成为更好的自己。
小说除了呈现“我”和阿花的成长故事,也因为与特定的历史背景融为一体,而容纳更多的主题暗线。“我”的母亲曾是县城的校长,下放到乡村后依然注重教育,启发“我”阅读思考;下放的杨俊斌教授同样不屈服于自己的命运,用知识造福故里,用人格力量影响着乡村下一代。这些人物虽如蒲公英随风飘荡,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主体性,人与水土互动,飘落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开花、结果。而乡土社会的古道热肠,也将变成这些人生命中途丰厚的馈赠。如旺丁叔不仅厚道、乐于助人,而且生活经验丰富,造屋、种树、摆酒,还会当“猪中”“牛中”,凭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让猪牛卖个好价钱,为乡亲排忧解难,平凡中迸发的善念更显人性光辉。
“我”最终与阿花不离不弃,将它带进大学校园,看到它受到师生们厚爱。它去世后被制作成标本纪念,甚至被克隆“复活”。“我”还怀着感情,将它写成小说,让它作为人见人爱的主角经久流传。阿花的可爱、忠诚、不离不弃成为独特的“这一个”,它的智慧和勇气,它与小主人互为镜像的成长故事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动物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