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田 艳 杜怡芬
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舞台上,汉字正逐渐超越单一的书写功能,成为一扇了解中华文明精髓的窗口,一座连接多元文化的桥梁。如今,汉字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悄然走进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生活。讲述汉字故事,是在追溯中华文化的根脉与魂魄,也是在以独特的东方智慧回应世界对中国声音的深切期待。
观众正在参观英国伦敦“汉字演变”主题展览。新华社记者 李 颖摄
跨语言传播全球共享
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编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最新数据显示,中文教育已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海外中文学习者总数突破3000万。
从南美洲的文化中心、非洲的乡村学校,到欧洲的孔子学院、亚洲的国际学校,在世界各地的中文课堂里都能看到孩子们认真学习汉字的身影。各国汉语教育机构开设有丰富的汉字课程,不同国家、年龄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因汉字汇聚一堂,共同探索这一古老文字的深厚内涵及艺术之美。
除了海外课堂,汉字在更多的文化“现场”中绽放光彩。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员以大篆、小篆、楷书3种字体的动态演绎,将汉字“和”所蕴含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中华智慧,转化为跨越语言的文化符号。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以行书“冬”字为骨架,将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笔势融为一体;采用篆刻风格,将“雪车”“冰壶”等项目图标的英文名称转化为汉字印章式设计;“长信宫灯”造型的火炬接力火种灯上,镌刻甲骨文“光”和“永”,诠释“永恒信念”的哲学理念。当汉字升华为可感知、可交互、可共鸣的文化介质时,其承载的价值观跨越语言,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2024年联合国中文日期间,伦敦举办的“汉字演变”主题展以生生不息为叙事主线,让欧洲观众感受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生命力。一位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生’字让我着迷,从甲骨文的质朴到楷书的成熟,仿佛见证生命成长的全过程。”英国中学生Linda用毛笔写下自己的汉语名字后说:“我用一支笔穿越了几千年。”展览特别设置了“汉字中的自然之道”互动区,参观者可通过触摸屏观察“木”“水”“山”等自然类汉字从象形到抽象的演变。
当汉字在大型会场的光影中亮相,在欧洲古城的街巷里驻足,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流淌时,它已超越书写符号,成为文明对话的“现场见证者”。
融入多元文化交流
随着汉字在全球的传播,越来越多非华裔学者和文化爱好者投入汉字的研究与推广中。
在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笔下,汉字是一段段充满奇幻与智慧的故事。她的代表作《汉字王国》以精心设计的情节和生动插图,为全球小读者揭开汉字的神秘面纱。
在书中,林西莉以简洁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文化内涵。该书在瑞典出版后迅速引发国际关注,如今已被翻译成10余种语言,成为畅销全球的汉字教育经典读物。它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更帮助他们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是理解中国文化、连接世界的钥匙。
在美国,被誉为“汉字爷爷”的理查德·西尔斯以另一种方式推动汉字的全球传播。这位学者对汉字研究近乎痴迷,数十年来潜心钻研汉字字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向世界分享研究成果。他开发的免费汉字字源网站,为全球学习者打开了解汉字演变历程与文化内涵的窗口,成为海外汉字爱好者的入门宝库,尤其对无法亲身前往中国的外国人尤为重要。
2012年,西尔斯荣获“知识中国”年度人物称号,他的故事由此广为中国民众所熟知。此后,他受邀登上《朗读者》节目。在节目中,他动情地说:“汉语跟汉字就是我的生命。”如今年过七旬的他依然活跃在传播文字文化的一线。从最初的“汉字叔叔”到现在的“汉字爷爷”,这个亲切的称谓变化见证了他数十载对汉字研究的执着与奉献。
林西莉和理查德·西尔斯的故事,是无数汉字学者与爱好者中的缩影。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外国友人通过书籍、网站、课堂、展览等渠道与汉字结缘,并投身汉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工作。汉字正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
数字技术赋能焕新
数字时代的科技发展为汉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其国际传播开辟了新语境与路径。从短视频“汉字挑战赛”到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软件,全球用户正通过社交媒体互动、中文学习网站和智能移动应用,进入“可触摸”的汉字世界。
近年来,外国自媒体博主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汉字。澳大利亚博主李慧琳在Instagram和YouTube上发布视频,分享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展示通过汉字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引发各国观众的关注;TikTok平台上,众多外国博主发起“汉字挑战”,鼓励观众模仿汉字书写、解读汉字字义或讲说汉字故事。这类视频收获全球观众的点赞和分享,尤其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科技赋能的传播模式不仅降低了学习门槛,也重塑了全球汉字传播生态。
2023年安阳国际汉字大会汇聚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语言学家和文化学者。大会以“文字·文明·科技·未来”为主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汉字的创新发展路径。在AI技术赋能下,汉字学习正经历巨大变革:智能书写实时捕捉学习轨迹;语义识别技术和可视化汉字教学工具帮助外国学习者更轻松地理解字形背后的文化意涵;沉浸式学习场景表现突出,VR技术还原殷墟甲骨文刻写环境,让学习者在虚拟甲骨上体验造字;AI绘图算法能根据“山”“水”等字的象形特征生成动态水墨动画,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自然图景……技术创新不仅降低了认知难度,更让外国学习者在笔画间触摸到中华文明的思维密码,助力汉字的国际传播。
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中华文化基因的体现。
汉字承载着文明的精髓,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连接着世界人民的心灵。汉字之美,不只在于书写,更在于唤起理解、激发共情、建立认同。世界读懂汉字,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