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李亦奕
汉字蕴含着丰富的造字思想、美学原理及创作方法,历经数千年仍为当代艺术创作及文化传播带来不竭动力。如何为汉字注入新的活力,贡献当代的智慧与创意,并以此为载体,实现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对话?
近日,在法国商博良世界文字博物馆展出的“笔触之艺:中国古文字视觉艺术展”,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从教三十年来在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中国古文字研究与创作中取得的成果为载体,通过数字艺术、装置设计与互动体验,向欧洲观众展现中华文明的历史纵深与现代生命力。透过这些作品,观众能够与中国文字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受汉字的生命力与活力。
陈楠长期致力于包括甲骨文在内的古文字当代创新设计转译与文化传播,他设计了首款甲骨文设计字库,将古老的文字转化为动画、手机表情包等大量作品,这些实践工作让年轻人和跨文化受众能够以更轻松的方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以现代设计的视角重新审视远古文字的艺术秩序与设计智慧。
在陈楠看来,汉字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巨大的创新设计空间,主要在于其形成之初就是一个兼具表音、表意、象形等多种功能的文字系统,蕴含着深厚的哲学与文化内涵,富有叙事功能。从彩陶、甲骨、钟鼎、简牍、纸张、雕版、数字化平台等媒介,到篆、隶、楷、行、草等书体,汉字在发展中既传承着自身固有的文化属性,又巧妙地适应每一次技术革新,不断调整样貌与风格,形成了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独特文字体系,并以丰富的设计形式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商博良世界文字博物馆位于法国南部美丽的古城菲雅克,这里既是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商博良的故乡,也是法国研究及传播世界文字文化的重要学术圣地。馆内珍藏涵盖古埃及圣书体、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美洲印加文明符号、古印度文字、古希腊铭文等全球古代文字文物,其中中国汉字书体与文化也占据重要位置。
“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与博物馆中的玛雅文、埃及文字、楔形文字等珍贵的文物交织在一起;而创作手稿则和商博良的研究手稿交织在一起。”遵循自己的艺术理念,陈楠对博物馆内林立的古文字文物珍品进行宏观创作,通过一系列设计,使其甲骨文艺术得以与整个博物馆形成交融之势。
有意思的是,展览专门设计开发的主视觉logo,是由古埃及象形文字、甲骨文“商”字图案、甲骨文的“目”字组成,通过谐音的创意表现对话的主题。吉祥物“甲骨小精灵”的设计灵感来自陈楠十年前的一幅草图,他将表示人体感官的六个甲骨文设计成卡通造型。甲骨文的“目”是表现眼睛的象形字,“见”字是一个长着大眼睛的人,表示看见。陈楠说:“选用这个字形体现了探索发现古文字秘密的意思。因为许多作品会穿插于不同古文字文物之间,它会成为视觉导览的符号线索。”
为了突出本次展览“跨时空对话”的主题,陈楠的甲骨文字体创作被放置于世界文字博物馆珍贵的古文字展品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与世界其他古文字近距离对话。这些甲骨文与之相关的内容、文物产生叙事性的关联,比如,蝎子造型的甲骨文“万”被放置在古埃及蝎子形神像旁边;“鹿”字、“象”字被放置在古代两河流域文字的相关题材中;在古埃及尼罗河文物的石缝里摆放了“水”“贝”的甲骨文水晶摆件;而在东亚古文字部分则展示了东巴文作品《爱与友情的东巴文》等。
将甲骨文、金文、九叠篆等中国古文字作品融入博物馆原有世界古文字展线,其中多件装置艺术根据展厅空间叙事逻辑量身定制,还专门设计了具有叙事功能的IP角色,实现了古文明通过艺术设计展开的时空交响,可以说整个博物馆的展陈成为此次展览最大的一件作品。
展览还展示了陈楠关于汉字艺术设计的相关学术专著,包括《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设计解读》《格律设计》《汉字的诱惑》与《中国汉字设计史》。一本专门制作的高50厘米的经折装《中国汉字设计史》立体地呈现在博物馆数字影像厅。
法国菲雅克市市长安德烈·梅兰热观展后表示,展览让人们得以窥探和理解一种承载着古老文明的书写体系,在博物馆的展览空间中踏上甲骨文的探索之旅,不仅发现古文字的古老与神秘,更惊叹于其所展现出的活力与现代感。
展览学术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认为,这种跨学科实践既推动汉字艺术融入当代设计语境,又以可感知的方式向国际观众传递中华文明。当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在互动装置中共同完成汉字重构时,文明互鉴便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具身体验,这正是新时代文化传播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