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董媛媛
在广袤的艺术天地里,韩美林是一位洒脱随性的行者,他以深刻理解与独特表达,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在他缔造的这片美的森林中,观者可悠然漫步,可肆意呼吸,亦可诗意栖居。目前,这场以“美的森林”为名的韩美林艺术展,正在成都市美术馆展出。
兴趣驱动的艺术人生
韩美林的艺术生涯是一场由热爱与好奇点燃的漫长旅程。他五岁学习书法、篆刻,小学时就展现出过人的绘画天赋。青年参军,被分配到浮雕艺术组,跟老师们一同创作烈士纪念塔,结识了很多优秀艺术家,也树立了要一直从事艺术创作的远大志向。
1955年,韩美林来到北京,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装潢专业深造,奠定了其艺术体系的基础。1965年,韩美林进入安徽淮南陶瓷厂,14年间,他从拉坯学徒到钧瓷窑前的实验者,在工艺美术领域持续深耕。1978年,韩美林启动了“艺术大篷车”项目,开始了行万里路的采风实践,以汲取自然原野与民俗工艺的精华,反哺艺术创作。20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深入研究工艺美术,无论是土陶还是钧瓷,抑或是工艺几乎失传的紫砂、花布,都留下了他执着的身影。工艺对于韩美林而言,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成为其血脉中流淌不息的文化基因。
母与子(雕塑) 2001年 韩美林
纵观韩美林的漫漫从艺之旅,在每一个人生转折点,他仿佛总被一双神秘之手所驱使,军旅锤炼的刚毅、央美求学的虔诚、学徒生涯的辛劳、乡野采风的随性,照亮了他走向工艺美术的朝圣之路。
造型艺术的美学实践
韩美林的造型艺术,是多元艺术门类融合的范例,他涉足绘画、雕塑、陶瓷、设计等多个领域,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镌刻着精益求精的匠人风骨。
在众多陶瓷品种当中,韩美林偏爱色彩斑斓的钧瓷。他认为,要找到钧瓷在新时期长足发展的道路,就不能放弃对民间艺术之根的追寻。在河南禹州,韩美林突破了“钧不过尺”的传统桎梏,以百次试验烧制出釉色如星河倾泻般绚烂的大型钧瓷,重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东方美学。
韩美林的紫砂艺术探索同样令人瞩目。他与紫砂大师顾景舟等人合作,把自创的“天书”元素装饰于紫砂壶的提梁、壶把等部位,古文字的韵律与茶器的温润融为一体,使紫砂壶成为实用与审美兼具的艺术品。
在雕塑艺术上,《母与子》系列作品中,母亲修长的身躯弯成庇护的弧线,为幼儿提供一方静谧天地,青铜的冷硬便在生命的温度中悄然消融。
蓝印花布也是韩美林非常关注的工艺美术品类。十多年来,韩美林带领艺术大篷车团队多次到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帮助和支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将十二生肖、天书、岩画、剪纸、花卉等元素运用到蓝印花布产品中,为蓝印花布注入新活力。展厅一角,蓝印花布倾泻而下,构筑了一个飘逸而具有神秘感的空间,观众穿梭其间,细看布匹的纹路与痕迹,亦完成了一次与非遗的无声对话。
熊猫花花 (国画) 38×57厘米 2025年 韩美林
设计性与装饰性的现代启迪
韩美林的艺术创作颇具设计性的巧思,他钟爱流畅的线条,为奥运福娃注入五行哲学,并让5个吉祥物的弧线圆润地流动起来;国航的凤凰徽标,化西汉青铜为极简火羽,在蓝天白云间翱翔。韩美林的绘画更显设计匠心,其动物画的灵感源于岩画之粗犷、简洁,笔走龙蛇,勾勒锋利与硬朗的骨架,辅以水墨的飞白。
在取法民间的艺术作品中,亦能看到丰富的装饰元素:彩印花布、刺绣作品将绚烂的色彩和图案落于二维平面;陶瓷作品上刻花、印字,为朴拙增添几分精巧;绘画运用了自创的刷水技法,为小动物们加入毛茸茸的装饰肌理效果,更是栩栩如生、憨态可掬。韩美林专门为成都创作的《熊猫花花》就生动呈现了“花局”毛茸茸、圆滚滚的萌感,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步入展厅,所见的每件艺术品均指向韩美林追寻的艺术命题:如何让古老的文化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是以匠人之手复现民间艺术,或是以设计者的智慧让传统符号跃入当代生活美学……愿所有观者来到展览现场,都能感受蓬勃的生命力、流动的美和原始的自然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