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蓑翁
近年来,伴随着“素人写作”潮流的兴起与社会文化史浪潮的嵌入式影响,越来越多以个人生命史为题材的作品开始在国内不断涌现。两位拥有媒体工作经历的青岛写作者——薛易和一飞策划并书写的《弹幕书: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人手记》,在内容取向与形式编排上独树一帜,非常值得关注。
作为80后,薛易在《弹幕书》中的个人生命史书写,并没有涵盖其迄今为止的完整人生旅程,而是从1984年自己初有记忆时开始到2003年大学毕业时为止。由此,一位普通农家子弟在山东乡村完成基础教育与自我生长,再通过高等教育离开乡村、定居城市的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借由这样有选择和聚焦的个人生命史书写,薛易要观照的,不仅仅是个人童年和青少年成长阶段的岁月记忆,也同样指向众多村镇出生的、通过刻苦学习与大学校园的蜕变从而完成城市化之路的一代国人的群体记忆。薛易是1999年参加高考进入大学学习的,而那一年恰恰是中国大学“扩招”的第一年。就这样,普通农家子弟的城乡跨越与阶层跃升,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方面发展的突飞猛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薛易对于这20年个人生命史的书写,并非采取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方式,而是有着清晰而明确的问题意识。
首先,他非常注重还原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他们为中国经济社会腾飞式发展所付出的重大牺牲。尽管本书是写到2003年为止,但他特意在书的结尾处提到2005年年底中央决定取消农业税征收给广大农民带来的欢呼雀跃。通过这样的有心追述,中国“三农”问题从“工农剪刀差”到“乡村振兴”的发展脉络,在薛易作为农家子弟的岁月书写中隐约可见。
其次,他敏锐地记录了一代80后所共同经历的流行文化生活记忆。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电影《花样年华》,叶倩文、罗大佑、小虎队的歌……众多极具时代文化表征与青年共同记忆的流行文化元素,在书中不同年份的日常书写中一一呈现。从这个角度而言,薛易的个人生命史书写,同样具备了时代社会文化史这样的重要写作维度。除了上述流行文化作品外,歌本记歌词、日记本记录心绪、第一次坐火车旅行等当年青少年的共同习惯与生活记忆,也在薛易的笔下得以生动复原。从当年的大学生坐火车旅行时的浓厚新鲜感,到如今很多大学生海内外访学与旅行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中国经济、社会、文化数十年来取得的巨大发展,得以对照记录。
最后,他非常用心地记录了个人生命史与时代变迁史之间的相互观照与紧密互动。《弹幕书》采取的是编年体的记述方式,以年份来划分章节,每一年份对应的章节开始前,总是会列上当年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而在薛易的讲述当中,个体之于这些重大事件的见证与时代宏大背景之于个体的深入影响,一直在进行对照式的书写呈现。前文提到的大学“扩招”,让薛易的大学梦与城市梦成真,就是这种对照式书写的典型案例。由此,这样的个人生命史书写,就并不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私写作”,而具备了从个人视角和社会史的语境下丰富时代历史书写面向的重要价值。
值得一提的还有本书具有创新意识的弹幕式评论编排,把当下年轻读者所习惯的视频观看与交流方式,搬到了纸质书的设计与编排当中,是视觉化时代里纸质书设计“与时俱进”、贴近年轻一代读者体验习惯的一种有效尝试。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弹幕评论的作者是50位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他(她)们的评论,紧扣正文内容而展开,或作出精要点评,或补充自己的相关生命记忆,妙趣横生,真诚实在。有了这些评论的加入,仿佛有了闲暇时分在手机上翻看微信朋友圈一般的轻松与自在。而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这些弹幕式评论,个体化的生命记忆越发实现了群体意义上的记忆回溯与身份、文化的共同体式的认同。由此,这本《弹幕书》既是两位作者的个人生命史,也同样成为一代80后和村镇青年的群体生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