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刘源隆
5月19日,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新馆开放。这座曾深埋地下2000多年的西汉广阳顷王刘建的陵墓,以国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黄肠题凑”帝王葬制震惊世人,不仅见证着汉代“事死如事生”的皇家礼制,更因其独特的考古价值被誉为“打开汉代丧葬文化的金钥匙”。
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馆长杨志国介绍,新馆建设严格遵循“整体保护”与“最小干预”原则,一号墓被完整保护于室内展厅,二号墓通过硬质铺装工艺在室外地面再现墓室结构,金代水井被改造为外庭院景观,封土堆融入绿化步道,形成时空交织的立体参观流线。
开馆当日,常设展览“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备受瞩目。展览从多角度展现了汉代幽燕地区的社会风貌,凸显了燕国、广阳国对汉代北京地区社会生活、物质文化及思想信仰的重要影响。
在展厅中,一号墓即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墓的复原陈列和殉葬车马陈列、复制品金缕玉衣等吸引了大量观众观看。此外,观众还能看到复原的墓室“黄肠题凑”和内外回廊、便房、车马库等。在墓室旁的展柜中,观众可近距离观赏一号墓出土的黄肠木原件。
柏木心是黄色的,切割成长条状后,宛如一根根黄色的肠子,故称“黄肠”,“题凑”则是把切割成长条状的柏木条端头向内码放在一起。杨志国表示:“此次展陈对墓室本体进行了加固,并增补一些复制品,按照原形制实现复原展示,让观众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汉代皇家墓葬。”
除了墓室展陈,出土文物也极具看点。出土于一号墓的鎏金铜铺首是大葆台遗址博物馆的重要展品之一。鎏金铜铺首长24.6厘米,宽19.9厘米,为龙首造型,龙目圆睁,眉毛上扬,面颊微鼓,阔口大张,利齿毕现,十分醒目。“铺首原有衔环,但出土时其长鼻下方的圆环已缺失。”杨志国说,鎏金铜铺首不仅给人狞厉美与神秘感,还集装饰与实用于一身,映射出西汉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风尚。
出土于二号墓的螭虎纹玉佩同样是“明星”展品。该件文物为白玉质,整体呈扁平圆形。圆廓中间透雕一盘曲螭虎,螭虎细眉圆眼,直鼻阔嘴,双耳外耸,独角长卷。螭即无角龙。螭为阴,代表地;虎为阳,代表天——合为螭虎,意指天地合,阴阳接,是权力的象征。
展览以恢宏的王陵实景与丰富的物质遗存,构建起解读汉代文明的场景。在杨志国看来,“黄肠题凑”、金缕玉衣、礼乐器具、驷马高车等展示了汉代完备的葬制礼制体系;工艺精湛的错金银器物、百炼成钢的铁器、温润莹洁的玉器、镶嵌玛瑙松石的漆器及工艺繁复的纺织遗物,见证了西汉手工业的卓越成就。“广阳王陵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复现了汉代文明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杨志国说。
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还推出首个临展“汉风轪华——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精选珍贵文物及复原场景,从财富、饮食、服饰、典籍四大维度展现了西汉贵族的精致生活与精神追求。
“作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汉代历史文化专题博物馆,我们希望以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创新的展陈形式服务观众。”杨志国表示,北京大葆台遗址将以新馆开馆为新起点,打造北京汉代文明展示中心,为公众呈现汉代文明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