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 翟平华
伴随着“拼多多”模式的盛行、“9.9元包邮”的随处可见,当今的消费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历史学家温迪·A.沃洛森所著的《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恰似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廉价商品背后错综复杂的美国社会环境,也引发我们对今日人们的消费行为、价值观念的深度反思。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美]温迪·A.沃洛森 著 李兆天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出版
“便宜”一词的含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16世纪中期,它用于描述价格和品质,常与“昂贵”相对,那时人们用“便宜且糟糕”来形容那些价格低但质量也差的商品。17世纪早期,“便宜”的含义出现了微妙变化,开始指代轻易获得的东西,暗指其没什么内在价值。这种语义的转变,反映出人们对事物价值判断的变化,也为后续“便宜”在消费语境中的复杂含义埋下伏笔。
书中,沃洛森追溯了美国“便宜货”的进程,其起点可定在18世纪的消费者革命。当时,工业化和全球化初露端倪,批量生产的廉价商品开始涌入市场。到了19世纪,连锁商店的兴起为廉价商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商家通过展示多样的商品,巧妙地模糊了消费者长久以来对品质的关注。同时,日本制造的各类廉价小物件大量进入美国市场,迅速成为“丰裕社会”的一种象征。它们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物质的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进入20世纪,电视购物和资讯广告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消费市场的格局。“最新款”“限时特惠”等宣传攻势让消费者一次次打开钱包,“买后即弃”的消费模式开始形成。人们以为通过购买这些商品就能过上“美好生活”,实现阶层跃升,但这不过是消费主义制造的幻觉。沃洛森批判道,廉价商品背后是“垃圾工业综合体”,它利用人们内心的焦虑和欲望,给人们带来物质过剩的同时,也造成了精神层面的匮乏。
如今,美国消费者依然对各类商品有着旺盛的需求和无尽的渴望。不同的是,他们购买的产品并非电视广告中常见的“噱头”产品,而是在高档展厅和专项目录那亮光纸页面上出售的独家产品——那些半真半假的医疗小装置,如红外线止痛贴、面部纳米蒸汽机;卖弄张扬的专用设备,如Wi-Fi宠物零食机、冷黄油刨丝器;以及新奇玩意儿,如星球大战烤面包机、给办公椅用的超人披风等。尽管这些东西更加离谱、昂贵,但本质上仍然被作者称为“垃圾货”。例如,哈马赫尔·施莱默2011年《礼品预览》商品目录中的唯一完整版瑞士军刀,售价高达1400美元,号称具有大约112项功能,但因其过于小装置化的设计,可能无法真正实现任何一项功能。这恰恰反映出精英阶层在消费时,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身份认同和炫耀心理,而并非单纯追求产品的实用性。
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也出现了廉价商品的网购热潮。算法推荐和直播带货构建起“即时满足”的消费闭环,使得“垃圾货漩涡”在短视频平台“321上链接”的吆喝声中不断加剧。“薅羊毛”“平替”等词汇频繁出现,商品的使用价值有逐渐被符号价值取代的趋势。购买行为本身成为人们展示“精明生活”的方式。
沃洛森的《便宜货》让人清醒地意识到,廉价商品的繁荣并非毫无代价。从环境角度看,大量粗制滥造的廉价商品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在精神层面,廉价商品通过制造“伪需求”,不断刺激消费者的占有欲,但却无法给予他们持久的满足感。“买后即弃”的消费模式,不仅造成大量物质浪费,还削弱了人们与物品之间的情感联结。
便宜货,似乎能让所有人都过上“美好生活”,但其背后则隐藏着“你是谁”“你渴望成为什么”的心理密码。这部美国廉价商品史叩问着正处于消费主义旋涡中的现代人类:当所有物品都变得轻易可替代时,生活的意义感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稀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