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毛冬华
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城市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命题。我们生活在城市,城市入画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早在20多年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今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师生就已各自开始城市题材水墨的探索,这种尝试完全是个人自发的。在创作汇集成展之前,大家的努力很少被看见,所凭借的,就是各自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时代进步对人心的振奋,以及推进中国画发展的使命感。
2009年左右,我们的城市山水作品开始在重要展览上崭露头角,也被彼此看见,这时我们忽然意识到,大家都在不约而同地做着同一件事,无意间,我们正搭建起一座笔墨之城——一个由多样态的笔墨与多层次的城市景观交构而成的“城市山水”系统。
中国画《印象海上》,作者冯远。
于是,“城市”很快成为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创作共识。如何围绕“城市”这一题材,结合学院自身的创作和教学特色,以创作为抓手,回应推动中国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课题,成为中国画系的一个战略方向。山水画科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因为它正处于传统与当代的交汇点上,这使得其与城市的碰撞尤显剧烈而又充满了各种让人期待的可能。
2021年,我们在中华艺术宫举办了“城市·山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创作和教学研讨会暨师生作品展”,首次在高校层面竖起“城市山水”的旗帜,有力推动了各地城市山水创作与教学的发展。近年来,各地城市山水创作呈井喷之势,涌现大量优秀作品,城市山水正在或已经成为代表这个时代的中国画新样式。日前,我们携近年的用心之作,以集体的姿态,赴北京举办“笔墨构城——上海美术学院城市山水作品展”,就是为了在中国美术馆这个国家艺术殿堂,向来自各地的同行与观众汇报、请教。
当然,“城市山水”并非一个新话题,此次重提城市山水,时代背景已然不同。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中国画”这三个字不再意味着保守和局限,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内核。这也是我们依然坚守“笔墨”与“山水”的原因。
与传统山水不同,城市以表现人造建筑为主。以我多年的经验,城市山水创作要重视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开掘与建筑本身精神属性的塑造。城市的介入为山水画注入了强烈的人文属性,也使其变得更为积极、更具现实的深刻性,这正是当代城市山水区别于传统山水的重要特征。
城市入画,当然不是传统笔墨与当代题材的简单叠加,也不可能用传统的语言程式生套全新的内容,其必然提出创造性转化的问题——在总体拓展的同时,如何凸显和把握中国画的艺术标准与核心价值。面对生活的城市,当代的中国画家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回应?当代中国画应该改变什么、坚持什么?这关乎文化的发展,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当代的中国画创作实践在美术史上的位置。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