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徐兴无
读书是让生命得到升华超越的魔术。我们永远不可能读尽所有的书,更不可能读懂所有的书,但只要去读书,就能体验魔术的快乐,从而获得积极的人生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思想之所以无穷无尽,是因为它会超越我们的身体去追逐无穷无尽的外物,这里当然包括知识和书籍。读书就是一种“以有涯随无涯”的事,读得越多,越是感怀自己生命之有限。
过了花甲之年,我愈加有感于此。我常对学生说:“看得动书的时候看不懂书;看得懂书的时候看不动书。”劝他们趁着年轻、精力好,多读书,多储备,以后读不动书时还可以反刍。想想上个世纪我们度过的大学时代,图书总是匮乏的,图书馆就是千军万马通过的独木桥——查卡片,填写索书单,递给柜台里的图书管理员,焦急地等上好一会,管理员抱着书从书库里出来,常常退回几张单子,说这几本借出未还,有时还会空着手出来。总之是期望与失望并至,满足与抱憾俱行。借来的书也要在短暂的借期内抓紧读。晚上十点半学生宿舍统一熄灯,便点了蜡烛看,终于把一点五的视力看成了两百五十。同学之间常常以读过大部头的书自诩,至于理解了没有,只能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觉今是而昨非了。
日月流逝,书倒是越来越多了。不仅有钱买书,师友们馈赠的著作也是应接不暇,而云端浩渺的电子图书更可运于指掌,如今人工智能又成为精明强干的书童。更重要的是,几十年的书读下来,总能练就些读书的功夫,时时体会到《五柳先生传》中所云“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乐趣。但就在此时,渐渐感到自己看不动书了。首先是体力,不能像年轻时那样久坐,翻书半日便腰酸背痛;其次是目力,不能像年轻时那样久视,一目十行必有泪两行;再次就是记性了,心手并用仍然顾此失彼。于是面对永远读不完的书,以前追逐书的激情转而成为对生命的焦虑。
我试图摆脱这种焦虑。放弃读书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己是一个从事文史研究、以读书为志业的人,只能寻求改善的方法,比如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读书的效率,有时也用庄子“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的话来解脱自己。直到有一天读到《黄先生语录》,才顿悟到我的焦虑并非根源于读不动书,而是读不懂书。
《黄先生语录》是黄焯先生记录其叔父黄侃论学之言的书稿。其中,黄侃先生说:“王安石云:莫将有限胜无穷,惟作学问,却应将有限胜无穷。”这里的“王安石云:莫将有限胜无穷”有误,当作“苏东坡云:莫将有限趁无穷”,是苏东坡《登玲珑山》中的诗句。苏东坡是个受庄子影响很深的人,他在描写登山所见美景之后感叹道:“脚力尽时山更好,莫将有限趁无穷。”似在告诫我们,人的脚力是无法穷尽山水之乐的,因此不要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穷的外物。而黄侃先生却认为做学问必须有反其道而行的信念。“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读书人的“知也无涯”,不是追逐外物的胡思乱想,而是与天地古人为友。读书人的“以有涯随无涯”,不是在读书中消耗生命,而是善于读书,明白道理。黄侃先生一定从书中理解了万事万物的意义,发现了学术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产生了坚定的自信。读书和追逐其他事物不同,它和一切有价值的事业一样,恰恰是让我们获得精神自由,超越有限,摆脱焦虑的途径,懂得了读书对宇宙、人类和生命的意义,才算是读懂了书,才能“犹将有限事无穷”(钱锺书《秋怀》)。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其《真理与方法》中这样描写读懂了书的感觉:“在对文字的理解和解释中产生了一种奇迹:某种陌生的东西转变成了绝对亲近和熟悉的东西”,在他看来,阅读的能力就像一种隐秘的艺术,甚至像一种魔术,“在阅读的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仿佛都被抛弃了”。读书的本质,就是让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超越的魔术。一方面,我们永远不可能读尽所有的书,更不可能读懂所有的书,但只要去读书,就能体验魔术的快乐,从而获得积极的人生;另一方面,无限的智识和无穷的宇宙,也通过我们有限生命的阅读获得了“永生”。
(作者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