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彭 程
李培禹是知名记者、副刊编辑和作家。他新近出版的《留恋的张望: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一书,收录其多年间创作的人物散文。这些作品记录了他与多位作家、艺术家、学者的交往,展现了文化名家的个性风采和非凡成就,内容丰富,文笔生动,读来让人沉浸不已,欲罢不能。
正如书名所表达的,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采写对象的深厚感情。作者与他们都很熟悉亲近,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工作关系。被誉为“西部歌王”的音乐家王洛宾,晚年在故乡北京举办的唯一一场音乐会,就是培禹与朋友们张罗的,演出取得巨大成功,老人的多年夙愿得以圆满实现。因为童年时与诗人臧克家住在同一条胡同里,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几十年间,臧老指导他写作,并几次对他说“我对你抱有不小的希望”。电影艺术家李雪健回贵州探望父母,作者两度一同前往。有这样密切的交往,当他写下对这些亦师亦友的文化名家们的印象时,笔端自然会灌注一种特别的感情,文章也因而具有深长隽永的意味。
《留恋的张望: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李培禹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在这本散文集中,作者笔下的人物,人生经历和术业专攻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具有非凡的精神追求、艺术造诣和人格魅力,令他钦佩和敬重。这些文章既有难以替代的独家性,又有对描绘对象格外深入准确的理解。前者,如词作家乔羽对歌曲《我的祖国》创作始末的回忆,一些鲜为人知的情节,是作者首先采访报道的,此文也成为被众多媒体引用至今的“权威出处”。后者,以采写李雪健的几篇最具代表性。数十年的交往,让作者与这位“好德好艺好老兄”“演戏响当当、做人静悄悄”的艺术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熟悉他朴实厚道、勤奋坚韧的个性,对他饰演的每一个角色了然于心,知晓他人格修为和艺术境界的升华历程。所有这些,都在先后发表的几篇长文里,得到充分、翔实、生动的介绍。这些作品,印证了作者勤勉敬业、追求卓越的情怀。
这些文章给读者提供了众多传神的人物画像,他们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漫画家李滨声顽童般的狡黠幽默,作家刘绍棠的谈笑风生,作家浩然“岁月尘封不了”的心路历程,学者张中行的蔼然豁达,演员赵丽蓉的亲切质朴,被他以“大姑”相称的电影演员于蓝的真诚率直,都栩栩如生,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为所写的人物大都已驾鹤西去,这些作品也具备了史料价值。
李培禹在后记中写道,他所写的这些人,都是他的“好友、挚友、师友”。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对事业的追求,给自己感动和启发。人们经常说,要评价一个人,最有效的方式是看他与什么人交往,古代谚语中也有“观其友知其人”的说法。作者发而为文,不仅仅是完成本职工作,更是要传递出这种灵魂的契合。文章写的是别人,但读来分明能够感受到作者本人的灵魂的跳动,感受到他“修辞立其诚”的写作追求和深切浓郁的人文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