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李硕儒
说起文学样式,人们总是想到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戏剧、评论等,很少有人想到书信也是文学大树中的重要一枝。
当年我和胡玉琦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千古商圣:范蠡的后半生》时,忽在浩繁史料中发现范蠡写给文种的一封书信,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这封仅仅30多字的书信,立即激起我们的兴奋,也成了结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支点之一。
楚人范蠡和文种,当年怀着理想远赴越国,共同辅佐越王勾践。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灭吴复越,范蠡被封上将军,文种荣任宰相。仕途初起,范蠡即敏感地察觉到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更因多年征战,发觉“春秋无义战”,得利的是戴上王冠的君王,遭难的是饥饿号寒、妻离子散的百姓。于是他激流勇退,避五湖,居齐国,终老陶山。他放下权力与荣华,养鱼、煮盐、经商,所到之处,带富百姓一片。其间,他愈益担心在越国为相的老友文种,于是写下这封书信,托人送达。文种读信后称病不朝,却被勾践怀疑而诬陷其试图谋反,以致赐剑自刎。一代功臣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战国时期的这封书信不光记录了一段难忘历史,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勾践的性格、心性,真是简洁生动、论理深刻,不能不称之为文学经典。
基于这段机缘,我尤爱搜读名人书信。如翻书中读到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样的大智大慧者给儿子留下的一生治学、做人、行事的真传,谁人不想一读为快?但这封信意料之外地平实、简洁,寓人生哲理于“静”“俭”“淡泊”之中,寓慈父之爱于诫“滛慢”、诫“险躁”之内。
这封看似短小素朴的家书,牵出一幕幕历史大剧、一个个英雄人杰,更留下一句句格言警句,教后人享用无穷。
东汉末年,自蔡伦改良造纸术后,书信文学的天地更加广阔:有论君国大事的,有论文章写风景的,有记行役的,有叙歌舞的,有绝交、贺喜、吊丧的,有叙友情写情书的,更有以书信体写散文、写小说的……在这方自由空间里,人们尽可俯仰腾挪、直抒胸臆。
日前,我读到鉴湖女侠秋瑾的《致徐小淑书》,则又是一种收益。“函热心溢满朵云,聆诵之下,不胜感佩。惟敝报独立经营,财力万分支绌,况知音寥寥,将伯谁乎?同心缺少,臂助无人。叹同胞之黑暗,痛祖国之无人,不图得阁下热心青眼,赐我砭言,感何胜言!近日因经营无着,报馆暂行中止。惟三期之报,仍拟续出。如有惠稿,即请寄绍兴南门内和畅堂某收为荷。草草手上,敬请学安!”
此“书”掀开了另一番世界,展现了另一种文风:这位出身于绍兴富家的女子,赴日留学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她本想以现代文明之思唤醒民众,宣传女权思想。可尽管她在办报前已在中外报刊广登办报宗旨,欲集万金股本,却是“知音寥寥”。正在“财力万分支绌”、准备“报馆暂行中止”时,她接到女弟子徐小淑两心相契、休戚与共的信。秋瑾岂能不在感激之余深抒感慨?仅就文学造诣来看,且不说此信文笔精美,就体制布局看也有不少难能可贵处:开篇、书尾尽显写信者既为师长又是国中第一位女办报人的礼貌修为。令人感动的是,秋瑾为革命牺牲后,就是小淑的姐姐徐自华冒着生命危险,将其葬于西子湖畔。一封沉寂百年、不足200字的书信,展现了一代女侠的理想抱负。
书信文学,最感人、最述理且情理并重的,自然不能不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与妻书》。此信写于1911年4月24日、广州起义前3天之深夜,开篇即说:“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他们知道此去必是凶多吉少,但为唤醒民众,只能抱定牺牲精神勇力前行,这就是他开篇几句的背景和决心。接着,他为表白对妻子的挚爱、又不能不取义赴死的心迹,或叙述或闪回地展现出一幕幕电影镜头般的夫妻岁月:还记得吗?大约四五年前的某个夜晚,我曾对你说:“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你听了之后很生气,我婉婉解释说:“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没想到,还是要把先失去我的悲伤留给你,我真是不忍又不放心啊!继而,镜头闪回到他们初婚时的甜蜜岁月:“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可敬可叹的是,就在此信写就的3天后,林觉民就以不到25岁的青春年华,面对刑讯慷慨陈词,谈笑自若间引颈就义。
抒情与述理并行,爱情与使命交叠,婉转曲折,催人泪下,这是书信文学的又一种魅力。
《解放日报》(2025年5月15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