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王雪瑛
“写作犹如坐在惊涛骇浪的船头织毛衣,别管故事情节有多么激烈跌宕,作者都要稳如泰山,把情节和人物编织好。”网络作家骁骑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自身小说创作的体验。近日,他的新作《下一站,彭城广场》由作家出版社推出。
网络文学是新大众文艺中的劲旅,在类型文学的精品化历程中,如何发现网络文学新的叙事模式?不少评论家指出,《下一站,彭城广场》在“穿越”创新、“金手指”适度、现实与“玄幻”融合等多方面探索,不断提高现实主义创作水平,体现了网络文学与传统出版融合发展的趋势。正如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所说:“骁骑校对穿越手法的创新性运用,打破了传统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模式,成功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展现网络文学的文学自觉以及对时代发展的积极回应。”
新结构方式,地铁打通三个历史时空
小说以徐州彭城广场地铁站为时空枢纽,以双主角穿越的独特设定,以“城下城博物馆”为入口,串联起明末、1948年与当代三个维度,通过多线叙事与平行时空的交织,讲述一群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沉浮与温情守护,描摹了一幅城市文明、家族传承与人性救赎的画卷。骁骑校告诉记者,《下一站,彭城广场》的书名有一种向前进的感觉,也兼顾了主角是地铁员工的身份,一举多得。
小说人物中年男徐良,在酒后会穿越至明末,化身无名小炉匠在战乱中守护孤苦母子;地铁站务员李可健,机缘巧合下穿越到1948年,寻找悬案线索,传递机密情报,见证信仰之光。二人的交集地点就是地铁彭城广场站。以地铁作为媒介来串联人物故事,打通了三个历史时空,他认为:“地铁是当代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南来北往的男女老幼在这里交汇,发生故事,这是典型的都市舞台。小说主角李可健是地铁站务员,他连接起其他站务员,他们亲朋好友的故事,就像一棵树的枝杈,慢慢地蔓延开来。”
这一题材饱含着作家对家乡徐州的深情。“徐州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帝王将相,但很少有人书写平民百姓。当我在‘城下城博物馆’看到明末徐州城北门大街,看到铁匠铺和豆腐坊的遗址时,脑海中自然地孕育出关于他们的故事。”觉得单有虚构的明末故事还不够,他又叙写了1948年的故事,“这一单元也有真实原型,革命历史元素增加了小说的厚重和红色基因。”淮海战役发生的1948年是一个革命历史时期,也是最能彰显徐州人民“坚韧乐观,浪漫勇敢”精神气韵的时代。骁骑校解释,那个年代的史料极为丰富,能与当代人紧密相连。为了写好淮海战役,他泡在徐州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
新人物塑造,去主角光环见时代与人
从上一部作品《长乐里:盛世如我愿》中跨越百年的上海叙事,到《下一站,彭城广场》里描绘徐州彭城广场的市井群像,骁骑校以“小人物”的奋斗与命运为切口,将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记忆,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和人文气息的世界。
近年来,网络小说中人物日趋平凡、“开挂程度”更小,主人公们从体力、记忆力超群的特训高手走进寻常生活,成为读者熟悉的身边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许苗苗认为:“骁骑校在塑造群像、加强时代意识等方面日益成熟,显示出当下网文作家中可贵的创作自觉。”
小说主人公不再是“开挂”的“天选之人”,对此骁骑校说:“开挂开得太狠,反而失去了爽感,金手指开得太大,也会有一种作弊的感觉,说明作者水平不够高。没了外挂,更加考验作者的笔力。”如何提高写作者的笔力,离不开深入生活,提高自己的脑力。2023年春天,骁骑校在徐州地铁彭城广场站深入生活,与员工一起工作,在站务、票亭、车控室等岗位实习。他告诉记者:“收获最多的是和年轻员工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感情状况。”扎实的生活积累,大量的新鲜材料,助力他在小说写作中合理地演绎情节,塑造人物。骁骑校还透露,小说中的地铁员工,基本上是实名换谐音字,他们的人设和现实中的人设也是一致的。
小说中的王亚军是爱写诗的快递员,让人联想到现实中的徐州籍外卖员诗人王计兵。王亚军既有王计兵的影子,更融汇了全国千万外卖小哥的影子,骁骑校说:“我塑造了一个年轻的诗人,在城市里努力生活,梦想扎根于此,这个年龄段更具备代表性。”
新大众文艺,现实题材是最好切入点
穿越是网络文学中常见的叙事手段,骁骑校的穿越展现出更宏大的时空驾驭能力,通过对同一空间不同时代生活图景的并置,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他坚持写自己擅长的东西,不跟风追热点题材,他说:“悬疑推理不是我的强项,我擅长编织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展现几代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恩怨纠葛。这部作品有奇幻元素,但依然是现实题材。作家要承担社会责任,现实题材就是最好的切入点,我以后的创作也会基于现实题材。”
对于如何拓展网络文学的疆域?他深感到自己肩负的使命,“网络文学的魅力在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能因为写现实题材就自我设限。现实题材的核心是反映时代精神,只要这个大方向不变,敢于融合超自然元素。小说题材的边界从来不是固定的,而是靠作者去开拓”。
近来,网络文学、微短剧、短视频和电子游戏等,不断创造新大众文艺的新形态。骁骑校认为,年轻作者不应该局限于小说创作,可以尝试写剧本,写微短剧的剧本,自己拿手机去拍视频,故事不一定必须用文字来表达,其他形式也可以讲中国故事。
对于AI写作,有人感到将被替代的焦虑,有人收获辅助写作的快感。骁骑校表示,AI写作不可用于小说创作,但是对写作日常文字很友好,“AI就像是个语文考了120分的高中学生,文字花团锦簇,也会模仿鲁迅、沈从文的文风,但是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生活经历,写出的内容周到而平庸,只能做个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