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叶舒宪
关于端午起源的说法多为学者们发表的个人见解,若全部加起来可能有十多种,下面列出四种主要的:《大戴礼记》中的“兰浴节说”;传统的“纪念屈原说”;闻一多的“纪念龙蛇节日说”;黄石的“夏至说”。
端午节起源的四个说法
第一个是古代典籍《大戴礼记》的说法,叫“兰浴节说”,即端午起源于兰汤沐浴。古人认为兰草能驱邪、辟邪,用兰草水沐浴可以避开不祥和避免疾患,这里无疑蕴含着重要的中医思想。
第二个说法是说端午是为了纪念楚国大诗人屈原。端午这一天吃粽子,还要把粽子撒在江里,来纪念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署名的作者——屈原。中国文学的开端是《诗经》和《楚辞》,如果你对中国诗歌感兴趣,那就必然知道“风骚”一词的由来,也会知道什么叫“独领风骚”。“风”代表着《诗经》中的《国风》,“骚”就是屈原的《离骚》。国人十分敬重大文学家,专门设置一个节庆来纪念屈原。在古往今来的大众传媒中,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这个说法最流行。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任楚国官员,善写诗,最后被陷害蒙冤,投江而死。如果他是楚国的真实历史人物,那么在战国之前就没有端午节吗?农耕文化的风俗大多伴随着农作物的生产节奏而来。端午作为与二十四节气中夏至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节点,它绝不会是在战国以后才出现的,它应和我国南方种大米的历史(大约1万多年)及其农耕生活节奏有关。古代人没有关于人类进化的知识,没有关于农耕社会起源的知识,所以人们用附会的办法把一位历史名人附会到端午节的起源上。
第三种观点是“纪念龙蛇节日说”,以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为代表。他首先站出来公开批判了“纪念屈原说”。至于“兰浴节说”,这一观点过去传播的范围很小,老百姓也不大知道,所以他没有专门拿出来批判。闻一多主要批判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的观点。他提出:每年端午,即五月五,都是南方民族的一个神圣节日。五月五这一天之所以重要、之所以引人关注,就是因为这是中国人自夏朝以来的图腾节日,图腾崇拜对象是龙和蛇,其表现形式就是划龙舟。这个观点听起来很新颖,但是证据不是很足。端午节要划龙舟,所以船的龙形被闻一多解读为纪念龙的生日。今天也有专家认同这种观点,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支持“纪念屈原说”。
除此之外,有一位和闻一多同时代的神话学家黄石。黄石除了研究端午以外,也写过普及介绍神话学知识的小册子。在讲端午起源论时,他的观点自成一说:端午的重点不是五月五,而是夏至这一天,端午是代表夏至的节日。
端午节活动的九个特色
端午期间的活动丰富多彩,综合南方、北方各地端午节习俗,主要归纳为九个“规定动作”:第一是吃粽子,第二是赛龙舟,第三是兰汤沐浴,第四是挂菖蒲,第五是挂艾草,第六是登高远游,第七是缠五色丝,第八是采百药,第九是互赠香囊。
其实,这九个“规定动作”中,除吃粽子、赛龙舟两项看起来跟中医没关系,其他所有的内容,如兰汤沐浴、互赠香囊、挂菖蒲、挂艾草等,好像都是中药铺方面的事情。中医的观念一定植根于前中国阶段的古老的神话思维与想象的传统。在以上九项内容中,后面七项均与中医、公共卫生、预防瘟疫有关。端午期间所做的这些事情,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都隐约指向辟邪祛病的意义。
驱邪避瘟是核心
端午习俗中那许多驱邪驱瘟的药材(都是古代巫医的必备药材),还有各地大同小异的五毒符、五色印、五色丝、五色线或麻绳等,到底有什么用?什么是“五毒符”“五色印”呢?其在汉代的原型就是“刚卯”,这是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发现的一种治病护身的法器,呈长方形,可佩在腰间,四面都写着咒语,用于驱邪、避灾,保佑佩戴者。汉代人随身佩戴的刚卯,一般是用金属、玉石、桃木三种材料制成的。这些材料本身就是古人认为具有驱邪功能的神秘物质。这三种材料的贵贱差别很大,承载的辟邪护身功能却是一致的,三者都是强大的驱鬼神物。
古人坚信,只要把治病防疫咒语写在刚卯的四边,它就能发挥克制阴邪之毒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如果你熟悉民间的美术,也会知道,民间风俗喜欢给新生儿挂上一个画着五毒的肚兜,其寓意为帮助孩童抵御季节变换导致的疾病侵袭。五毒是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人们将这五种动物形象贴在身上,是为防止外面的毒物“入侵”。如果你能理解这个民间的“卫生保健习俗”,你就真正进入了“神话中国”的语境体验中。这样看,端午节是非常严肃的大节日,在古代,老百姓对身体健康的希望全在这些自发的规定动作里面。
五毒汇聚、以毒攻毒,小孩戴的肚兜上有辟邪的图案,既是民间美术,也是“良药”。因为五月五日这一天正是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而夏至和冬至是古代全年节气中最重要的两个节点,人们容易生病。今天人们习惯于一年四季的更替节律,而上古时代则按照植物的播种和收获规律,将一年分为两季,讲春就包括夏,讲冬就包括秋。在一年两季的划分中,冬至和夏至是最重要的两个节点。所有这些仪式规定动作,包括佩戴五毒符、五色印、五色丝线等,其象征目标都是一个:辟邪、除病。所以,如果要从初始的深层神话观念背景看,古人吃粽子、划龙舟之类,根本不是出于享乐和玩耍的目的,而是非常严肃地尽他们应该尽的义务。
【节选自《世界神话二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12月】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