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将进酒
李 白(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记者 熊 建
《将进酒》句法错杂,三言、五言、七言俱在,但是卯榫相合,读来一气贯注;音节急促,但不慌乱;韵脚换了6个,却无滞涩之感,不像横垄地拉车——一步一个坎……可谓李白最自然流畅的作品之一,他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用“冲决一切的气势压倒了修辞的随意”来解释,那就过于简单了,是偷懒的做法。事实上,从两个细节就能看出来,李白的修辞绝非随意为之,而是精心结撰,精心安排的结果,虽然用时可能很短。
首先,开头两个“君不见”的使用,就很讲究。“君不见”本来是汉代乐府诗里的“常客”,意思是“你没有看见吗”,目的是加强下文的语气,提请注意。李白诗中常用“君不见”,比如“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藜居。”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不能删,前者可以。不信的话,您可以试试把“君不见”拿走再念《将进酒》,诗意不会残缺。
为什么李白要放两个“多余”的“君不见”在开头?必须放,不放则气势不足。高手为文,最重起势。黄飞鸿一个摊手亮掌,能震慑住一片人。上来一声“君不见”,好像有人突然拍了自己的肩膀,正在一怔之际,后面紧跟着奔流来了“黄河之水”,让人在惊诧之时,全盘接受诗人充沛的情感冲击波。
若拿走这两个“君不见”,诗篇格式固然整齐了,但也平庸了。花坛划一了,也吸引不了人的视线了。
其次,也是前人诟病过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两句堪称金句的诗句,被批评为过于狂妄。
这种批评是多余的,更遑论编《唐文萃》的姚铉为了维护李白的名声,把“圣贤”改为“贤达”。读诗不能太较真,太老实。李白这里是惯用的夸张手法。古人研究诗的各种炼句方法,把这种格式的诗句称为“尊题格”。在一个对比中,为了抬高甲而压低乙,这是“强此弱彼”,也就是“尊题”的意思,类似于今天常说的“拉踩”。
李白为了夸大饮者,而故意贬低圣贤的这种修辞手法,后来白居易在《琵琶行》里也用过:“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为了夸大商妇弹琵琶的美妙,就说江州这个地方没有中听的音乐,有的只是难听的山歌与村笛。显然也不是事实,但因为白居易“踩”的不是圣贤,也就没人理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