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理论视野与研究范式的新探索
——评《文化伦理视域下新移民女作家小说研究》
作者:白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移民文学是海外华文文学中最有活力且成果突出的一种文学思潮。在大历史与个体生命体验的多维建构中,新移民文学书写海外游子的生命经历与情感特征。从“留学”到“学留”、再到“回流”,新移民文学不仅记录了新一代华人移民与老一代华人移民不同的文化观念与审美立场,而且揭示出21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下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考察海外华文文学学术史,可以看到,学界对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个案追踪到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思潮进行阐发,迄今为止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不过,相对于新移民文学创作的丰富性而言,有深度并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当下是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及文化活动在反推文学批评与研究。面对活跃的文学现场,文学批评虽然能够及时出现,但数量较多的追踪式点评难以给读者留下完整清晰的文学版图印象,事实上,我们需要有理论感召力的话语体系来建构学科理论框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起步,至今已走过40余年学科发展历程,研究者对学科理念、研究范式和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思考日益走向成熟,我们热切而且不无焦灼地呼唤有更多的研究成果来激发新的学术论域,而刘红英对新移民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研究就呈现了一种新的讨论路径和思路。
《文化伦理视域下新移民女作家小说研究》选定的理论视角是文化伦理研究,这是非常契合新移民女作家的文本内涵,又呼应近些年来学界关于文化伦理学研究热点话题的思考。论著在集中梳理与阐释“文化伦理”的内涵之后,围绕存在技术伦理、教育伦理等问题展开分析,是一种兼具宏观性理论思考和微观个案研究的学术架构。
刘红英在研究中对存在主义哲学深有感悟,她由此展开对海外新移民女作家作品中“离散”书写的阐发,颇多深入独到的见解。“离散”书写是世界各国文学中极具代表性也讨论较多的问题,刘红英选择的切入点是内心体验与存在思考的交汇,她强调新移民女作家小说的特色首先体现出“生存—存在”的鲜明特征,是“旷野中的灵魂呼喊”,是精神的困境与突围。她们在异质性文化时空中遭遇文化冲突与生存境遇的巨大落差,她们在离散、漂泊叙事中传达的就不只是一种悲剧性生命经历,更隐含着“对人类生存实质的本体论思考”,“‘漂泊’背后展现的是极为难得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是经由海外经验而激活,但并不是域外人所独有。‘生年不满百,常患千岁忧’‘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思接千载的生命意识源于对生存‘无根’的体悟。生存与死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困扰着人类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对生命短暂性和局限性的焦虑、惶惑与恐惧。”在张翎、虹影、施玮等欧美华文女作家的创作中,以其“离散”“漂泊”的生命体验而感悟形而上的存在追索,为我们提供了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文学范本。
应该说,从存在主义理论路径研究海外新移民女作家的作品,面临颇多挑战,但也提供了一种有效并具有理论魅力的言说方式,不仅能诠释新移民作品对个人存在的体验,而且可以深入阐发人的存在自由与命定必然之间的关系,唤醒或者回归存在本真的价值向度,对研究对象内在纹理的剖析,彰显了方法论的独特性。
从文化伦理视角探讨新移民女作家的创作,也是一个有理论难度的尝试。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的对象是文化事件,而文化事件内含两种基本要素,这就是价值和意义。在韦伯看来,对思想价值的关联决定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分野,而且也理当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核心关切的对象。如果对作品的批评抛开了思想的探索,那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似乎偏离了正常轨迹。刘红英在专著前言中谈到,“文化伦理是一个大而复杂的概念,它抽象却也恰当地概括了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文化状态与价值期待。当代社会也正在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各种文化的汇聚撞击,以及各种思想的交锋与挑战。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中,伦理规约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文化伦理问题的阐释,在历史沿革中事实上也形成了某种既定的成规,当运用这种视角去审视海外新移民女作家的创作时,如何敏锐地切入作家的写作意识甚至是潜意识,准确客观地呈现文字架构背后隐含的思想观念和生存体验,对研究者的文学感受力和理论素养有比较高的要求。
《文化伦理视域下新移民女作家小说研究》始终直面新移民女作家小说的思想传达,注重其对时代症候的把握。论著中对技术伦理问题的探讨非常契合当下社会的现实。无论是AI科技的革故鼎新,还是DEEPSEEK的后来居上,都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固然,在高科技人工智能的背后,展现了人类的伟大天赋,但正如本雅明所言“未来的天使”,文学的意义恰恰在描摹现实中发现了现实的残缺。新移民文学中也表现新科技带给人类的双重影响问题,刘红英在著述中指出:“如何正确分析科技发展在历史逻辑中的价值,同时又能充分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进而建构基于人性和谐的科技伦理观,就成为当前学界的热点。”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借助科技获得生产力的空前提升时,科技也在捆绑着人类精神。基于对这些现实社会症结性问题的思考,《文化伦理视域下新移民女作家小说研究》深入细读施玮、虹影、刘瑛、方丽娜等欧美华文女作家的小说,发现她们在作品中书写的“逆现代性”症候,以及对科技进步使人们陷入“唯我主义”,人与人之间日渐疏离隔膜的存在困境的揭示。所以,构建科技伦理,彰显责任意识和人文感,也就成为新移民女作家创作的一种现实动因。刘红英认为,新移民女作家对科技伦理的审视,实际上是遵循全球意识来考察科技发展逻辑,她们从各种衍生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忧思,进而寻绎建构和谐人性的科技伦理观。
从中华文脉的传承传播视角考察,可以说,海外新移民女作家小说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对海外异域生活的刻画,显示了其区别于国内小说的异质性,而且提供了一种“从中国发现历史”、从传统反思当代世界文化发展态势的可能性。在这其中,包括中国古代文化如何向现代转型、以及如何能将质地不同的古今文学文化贯通的问题。也许只有亲身浸淫于西方文化氛围中,才得以体会到中国文学文脉的同根同源。刘红英在论著中指出,整体来看新移民文学作品中内蕴的人文主义精神,无疑包括了对启蒙理性的反思,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她仔细分析小说文本,发现她们对本土与海外、边缘与中心、性别与历史的深入思考。特别是在历史的夹缝与罅隙之处,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生命书写方面,新移民女作家在结合性别、种族、国族、文化等世界性的各种文化元素,以女性经验写出了家国与个体、性别与文化的悖谬,但最终呈现的是作为个体的选择与担当。
经过多年的追踪研究与不倦探索,刘红英在海外新移民文学研究领域颇有心得。这部新作既有感性的审美评点,也不乏理论的精微剖析;她通过文化伦理的理论方法,对新移民小说予以深入考察。新移民小说既是她研究的对象,也成为她思考当代全球文化的一个依托。她以新移民小说勾连了中西不同的文化脉络,而最终突出了新移民小说对中华文脉的传承与传播。其中又结合哲学、伦理学的思考,重点突出了关于文学、审美与道德的关系。文学不是道德之学,甚至无法进行伦理评判,但可以从道德把握情节与细节(本雅明)。在学术方法上,如章学诚提出的“本乎性情,求端于道”,刘红英不竞趋风尚,始终遵从自我性情,用力专深,故能有创辟阐发。在她的新著中,我惊喜地看到她新移民女作家群体面貌的呈现与深入阐析。
(作者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