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车承金
车停在门前,我看看时间,下午4点半,是大哥去镇上接孙子的时间。没成想,大哥在园子里给小葱灌春水呢。
“没去接小宝吗?”
“没去,娃有出息了,放学后去书屋看书,天黑才回。”大哥说。
“是课后看护班吧?一天多少钱?”
大哥放下铁锹,走过来说:“不是看护班,一个退休老师,姓李,办个书屋,娃们放学去那里看书,不要钱。义务奉献。”我想去看看,随即招呼大哥上车,接小宝去。
车在柏油路上行驶,两侧树木已被春风摇醒,泛着浓浓的绿意。三四里路程,眨眼间到了。大哥手指着两间房子说,那就是。
进屋,有几个孩子坐在小凳上伏桌看书。屋子不大,中间放着长条木桌,桌的四角装有护罩,桌面四边削去了棱角,想必是防止孩子磕碰受伤。地上铺着黑绿色瑜伽垫,柔软,温暖。四周书架上摆放着书籍,门口摞着七八个矮凳。我眼一热:想得真周到!
“放学没回家?”我见有个男孩坐在地上,便跟他搭话。男孩说他爷爷买种子去了,回来再接他。我问他咋不坐凳上看书?“小孩子没正形,一会儿累了就坐凳了。”从后门进来一个男人,接过话茬。大哥上前介绍:他就是李老师。
攀谈一番,得知李老师已73岁,退休前是初中语文教师。两间门房是上世纪90年代初盖的,老伴经营商店用。2014年改成书屋,延续至今。说起办书屋,李老师说他退休后,与老伴一起经营商店,常见有孩子放学没回家,在校门口玩,还有的蹲在墙根写作业、看书。一问才知道,家长有事,不能按时接。有一天特别冷,一个女孩蹲在墙根看书,小脸冻得发紫。李老师把她让进屋,她坐在凳上继续看书,“看她那认真的样子,我产生了办书屋的想法。”
“李爷爷,李爷爷,我渴了。”一个小男孩举着杯子喊道。李老师接过杯子,拿暖壶倒上水。我提醒孩子:“慢点喝,别烫着。”“烫不着,知道孩子们口急,找个保温差点的暖壶,早晨灌上开水,这会儿喝不凉不热正好!”李老师话语里满满爱意。说话间,小男孩一杯水下肚。
关商店办书屋,不赚钱还得贴钱,家人同意吗?“不同意!”话到人到,一个女人走进来,是他老伴。“不同意也拦不住,他把我家两个孩子‘收买’了,举手表决,三比一,我是少数。”女人边笑边说。李老师说自己有退休金,老伴有养老金,钱够花。做通老伴工作,偶尔有事外出,孩子都是老伴看管,比他还上心。“不上心行吗?!现在孩子都娇,磕着碰着咋办?”女人收起了笑容,一脸严肃。
走到书架前,我随手拿起一本书,是《上下五千年》,有些发黄的封面上,写着“李小伟”三个字。“这书是个人捐赠的吧?”我问。李老师答,一开始他自己买了一批,后面有个人捐赠的,还有政府有关部门捐赠的,现在有5000多册。
孩子们陆陆续续被接走,李老师老伴开始归拢散落书籍。我与李老师话别,出门口望望,回头跟他说:“这儿应该挂一个牌子。”李老师说,有牌子,一个在外打工家长送的。他转身进屋,从书架后面拿出一个镀铜牌子,上面写着:爱心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