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柳袁照
平常我写一篇两千字的文章,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但当我尝试与AI对话写作时,这个过程竟长达十五六个小时,甚至是一两天。我发觉人机对话写作并不省力,反倒会费力,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背后,揭示的变化极为深刻。
人机对话写作,不要妄想一步到位。打个比方,人机对话写作的过程就像乘车,写作者如同乘客,AI如同驾驶员,乘客去哪里,要明确告知驾驶员。可写作是创造性的活动,很多时候,我们只有一个大致的方向,需要和驾驶员反复交流,不断调整,这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有时候以为接近目的地了,实际上越走越远;意识到误差的存在后,或许又觉得这条路也不错,为此左顾右盼,甚至进退两难……假使不请驾驶员,自己凭着感觉走,没准早就到达目的地了。
不同于人机对话写作,传统写作是单程的线性推进,引入AI后,这个过程就变成多维的立体建构。最近我为一些老师提炼教育思想或教学主张,就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从不同层面、不同立场、不同要素、不同要素结果的描述构思、写作,为此花了三五天。我要求AI为某个教育思想或教学主张提供理论基础,追溯它从属的教育思潮和流派,并将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观点摆出来,再进行古今的比较、中外的比较,以继承与发展的眼光分析其在时下的价值等。不局限于我划定的范围,AI会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感觉整合案例、筛选信息并验证其准确性,由此得出结论。同时,AI提供了更多原始素材,供写作者剔除冗余,雕琢细节。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AI应用有不同的视野和逻辑,给出的答案各有侧重。回想当年请专业的设计公司做校园文化方案时,一下请三家,以校方的“创意”为基础,让他们分别出方案,然后确定中标的一家,落选的两家自然也有可取之处,择优纳入选定的方案。现如今,当我们进行人机对话写作时,也要有所仿效,将不同AI应用给出的答案综合起来。
“机器算力”与“人类判断力”的叠加,让思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表面上是用时的延长,实则是质量的指数级提升。毕竟人与人需要几天、几个月才能解决的问题,AI能在瞬间做出反馈,除了效率高,探讨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也非往昔可比。写作的过程变成重新学习、重新思考的过程,推动认知框架的重构,写作者会在不经意间步入桃花源,视野的更新,极易点燃灵感的火花。
如同望远镜延伸人类的视觉边界,AI在不断扩展人类的思维疆域。我们正经历一场悄然发生的认知革命,完成从“文字工匠”到“思维架构师”的蜕变,这种蜕变的本质,是认知器官的延伸,人机协同的进化。
总而言之,人机对话写作既非纯粹的人类想象,也非无感的机械输出,当我们学会把AI的无限可能,装进自己有限的认知;把人类的灵性光辉,注入看似冰冷的算法,就会诞生超越两者局限的“第三类写作”。不过,这类写作是有原则的:让学术思考永远栖息在生命叙事里。尤其是事关教育的写作,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要在一字一句里实现共生,促使“经验叙事”成为“智慧晶体”。为此,理应多花一些时间摸索,从而找到最相宜的方法。当我们学会把AI的广角镜头对准内心的显微镜,让教育者的生命温度融入大数据的洪流,就会诞生兼具思想密度与情感张力的全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