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悦读频道> 悦读会 > 正文

一切因歌而起

来源:文汇报2025-04-08 11:02

  丁燕

  创作《王洛宾传》,这是我一直等待的机会。

  2008年,当《王洛宾音乐地图》出版后,我便萌生了为大师创作一部传记的想法。这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召唤,仿佛作曲家在冥冥之中与我对话,指引我踏上这段旅程。于是,我便开始收集书籍、图片和影像资料,试图重现作曲家的生命历程。

  然而,命运弄人。2009年,居住在天山脚下的我陷入了创作生涯的空白期。从那年夏天到第二年夏天,我竟没能写出一个字。文字似乎被冻结在了笔尖,而我的心也在等待中变得愈发沉重。我仿佛被困在一个无形的牢笼中,无法挣脱。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完成这样一部传记。然而,内心的执念却始终如一,它像一盏灯,在黑暗中为我指引方向,告诉我不能放弃。

  2010年8月,我和家人从乌鲁木齐南迁东莞。新生活的展开让我与西北题材的距离越来越远,但那些收集来的图书和复印件却被我打成包裹,一路从樟木头镇搬到莞城区、万江区和道滘镇。最为神奇的是,这个包裹从未丢失,像个大面包般保存完好。它好像是我的一个秘密,一个宝藏,静静地等待被开启。

  在东莞定居的十四年里,我出版了十四本书,但其中却没有我心心念念的这本传记。每一次看到那些书名,我的心中都会涌起一丝遗憾。我知道,那未熄的火种始终在心底燃烧,等待爆发的一刻。2023年,当青海人民出版社邀我创作《王洛宾传》时,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直到签了合同后我才清醒过来:手头还有一堆事。然而,那个执念让我无法放弃——我为这本书已准备了太久、太久。

  2024年的春天,我在东江边的屋子里开启了准备工作。我发现,书和作者之间似乎有一种神秘的缘分。遇到一本作者想写、有机会写、又有时间写的书,并非易事。在整理资料时,我好像跟着传主回到了乌鲁木齐,回到了幸福路。从1994年至2000年,我就居住在那条路上的一间屋子里。我曾在傍晚的人流中遇到过作曲家,并向他点头致意:“王老,您好!”他也向我点头回礼;因缘际会,我曾在作曲家就读的潞河中学短居过数月,还曾到北京金山陵园拜祭过作曲家。站在他的墓前,我感受到了一种苍茫和宁静,仿佛他从未离开,只是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他的音乐旅程。我的丈夫曾作为八一农学院(现为新疆农业大学)1989级的新生,聆听过作曲家的生动演讲。我家从西北迁至岭南与作曲家从北京迁至西北的历程,似有某种暗合之处。这些奇妙的缘分,都坚定了我的创作决心。

  现在,一切似乎都到位了,简直可以称得上“天时地利人和”;现在,文本、图片和影像资料都十分充足;现在,我不仅有了充足的创作时间,更有了充分理解作曲家坎坷人生的能力;现在,我已人过五十,内心充满苍茫。这种心境,是血气方刚时的我完全无法体味的。我发现,没有这点苍茫,似乎很难与作曲家感同身受。若我在2009年动笔,也许也能写出一部作品,但那一部和这一部的“韵味”将完全不同。

  如何看待传主现存资料的不平衡现象?

  在有的时间段,资料多得像满溢的大海;在有的时间段,资料匮乏得像不长一棵树的戈壁滩。深入研究后我才恍然大悟:这个现象与王洛宾传奇的一生是分不开的。作曲家的一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交响乐,既有高亢激昂的旋律,也有低沉静谧的乐章。而这些资料的起伏,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我还发现,人们之所以看不清作曲家的真实形象,并非因为资料的寒简,而是因为信息的杂芜。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音乐家各有各的不幸——贝多芬中年失聪,莫扎特为贫穷伤神,舒曼饱受精神病的折磨,巴托克被迫流亡他国,肖斯塔科维奇随时等待被捕。王洛宾的一生大开大合、大红大绿。他曾获得过联合国的奖章,但也曾因两次入狱失去自由长达二十年。这位杰出的音乐家遭受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坎坷,然而,他却以非凡的智慧渡过了那些坎坷,并为人类贡献了一系列杰出的艺术作品。

  事实上,在作曲家的生前和身后,有关他的各类资料已甚为丰富;事实上,人们试图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热爱。然而,当所有这些信息汇聚在一起时,却造成了众声喧哗的杂芜局面。

  事实上,作曲家本人对某些描述他的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并不满意,然而,他以宽容之心默然无语。当有人提出要写他的传记时,他叮嘱道:“写我的传不要赶时候,我希望你能对我采、编、创的歌进行研究。”晚年时他曾表示,也许有一天他会写一部自传,“那才是真正的自传”。然而,那一天一直没有到来。

  我发现,虽然作曲家的生命历程纵贯了几乎整个二十世纪——1913年出生,1996年去世——但他的形象是“时隐时现”的,故而遗留下许多谜团:一会儿是座上宾,一会儿是阶下囚;一面是鲜花和掌声,一面是牢狱和囚歌;一面是沉默的壮年,一面是喧嚣的晚年。环绕在他身旁的那些迷雾非但没有随着时间退去,反而变得愈发浓重起来。

  若要了解作曲家的人生轨迹,理解作曲家作品的重要性,就要甩掉世俗的标签,绕过狭隘的高墙,推开偏执的藩篱,用客观而审慎的目光观察才行。在这本以作曲家的一生为描述对象的传记作品中,我重点讲述了这位杰出人物的精神历程,但也没有回避那些焦点话题——作曲家为什么会两次入狱?作曲家的创作与人生为什么如此不匹配?作曲家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被平反的?作曲家为什么会陷入版权之争的纠纷?在研究这些重点问题时,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规律——每当高峰来临后,低谷便尾随而至。每一次的落差都十分巨大,高的时候高出了天际,低的时候低到了地狱。而这样的起起伏伏,居然出现了三次。每一次,暴风雨似乎都要将他吞噬殆尽,然而那喧嚣声又激起了他的潜在能量,让他释放出逾越常规的亮光。

  1937年至1940年,他迎来第一个创作高峰期。在创作了《老乡上战场》《风陵渡的歌声》等大量的抗日歌曲后,他改编了《达坂城的姑娘》,又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但1941年他锒铛入狱直至1944年出狱。1954年至1959年他迎来了第二个创作高峰期,创作了《萨拉姆毛主席》等热情洋溢的歌曲,但1960年他再次入狱直至1975年出狱。1979年11月他的问题被平反,1981年恢复军籍后的他担任新疆军区文工团的顾问,又迎来了第三个创作高峰期——他创作了《托木尔的百灵》《带血的项链》《奴隶的爱情》等多部歌剧和多首歌曲,但版权之争又让他陷入舆论的中心。

  他曾形容自己的遭遇,就像风筝已飞到了半空,但突然一头栽了下来,跌落在地。如何解释这种古怪的现象?原来,一切因歌而起。原来,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作曲家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罕见的统一性。他还是那个他:痴迷音乐的那个人。我发现,只要抓住了这个根本,创作时便像握住了定风丹,不再被风暴所裹挟。

  如何让读者理解作品和创作者之间的神秘关系?

  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灵魂深处的追问。因此我既对作曲家的一生进行了综合描述,又遴选了一些重要歌曲进行详述,试图起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效果。在我看来,这些歌曲是近距离了解作曲家心灵的不二法门。我试图将王洛宾的音乐与他的人生紧密相连,让读者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能感受到他跃动的心跳。这些简洁、清新而生动的歌曲,不仅是王洛宾个人的成就,更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只有对这些代表作品进行仔细分析,才能看到作曲家生命中那些被藏起来、被抹掉,以及被涂改的部分。

  作为风格独特的作曲家,王洛宾始终在民歌改编和歌曲创作两个范畴内齐头并进。事实上,这两个范畴一直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他的作品如同一幅幅水彩画,洋溢着明快、细腻和鲜活的美。他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入自己的新发现,用音乐表现时代的变迁。虽然他的创新曾受到一些批评,但时代最终给予了他更多的肯定和褒奖。1994年,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他颁发“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时,他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他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这一刻,他的音乐跨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的财富。

  王洛宾的歌曲并非只是表达个人的情感,它们总是与整个时代紧密相连。他用音乐总结了时代,也用音乐对抗了时代。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他的歌曲为人们带来了稳定的美感,让人们在苦难中看到了希望。他也用歌曲希冀世界能变得更宽容、更多元、更友好。

  如何处理好作曲家王洛宾和普通人王洛宾之间的关系?

  王洛宾是一个立体的人,具有敏感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这本书里,我的重点不是描绘普通人王洛宾的日常生活,而是描绘作曲家王洛宾的精神嬗变。我发现,当我试图进入艺术家的内心时,需要将感性直觉和理性分析融合在一起。因为,艺术家的内心不是一面平坦的镜子,而是一颗华光溢彩的水晶。若我用常人的标准来衡量他,就像拿量衣服的尺子来量一座大山。我发现,当普通人王洛宾逐渐展开人生历程时,那个作曲家的胚胎也被慢慢地孕育着。最终,当艺术作品诞生时,作曲家的形象便获得了确立。——论天性,他是个“为音乐而生的人”。作为早慧的少年,他的创作历程从十六岁开始,直至八十三岁结束。他时刻都在努力着,永远在催促自己进步,绝不愿浪费时间。他的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犹如边地吹来一股清爽的春风。在他身上,似乎有一股用之不竭的创作能量。

  毋庸置疑,作为杰出的作曲家,王洛宾见证了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风云。他的创作之路和时代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若不了解二十世纪那复杂剧烈的社会变动,想要评判他的历史意义则是徒劳的。作曲家渴望的是平静的生活,但这个愿望在那个时代根本不可能实现。随着时代浪潮翻滚时,他根本无力抵抗。好在还有音乐!对他而言,音乐是一扇可以逃遁的门。只要推开这扇门,他便能摆脱现实的束缚,在纯美、优雅而高尚的世界里安营扎寨——“没有人能阻止我弹琴,手断了,心还在弹”。

  面对动荡的时代,作曲家如何诠释他所看到的一切?他选择了讴歌。他所讴歌的,是那些最普通的民众——马车夫、牧羊女、骑毛驴的农民——那些没有阶级、地位、血缘和道德等附加条件的劳动人民。在他眼里,如何对待普通人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尺。而他最忠实的歌迷,正是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2024年的秋天,在东江边的东莞,我终于完成了初稿。面对电脑上那些清晰的文字时,我感觉胸口的一块巨石被搬走了。现在,它真的完成了。也许它不算完美,但它总算完成了。随后,我进入到修订阶段。为集中精力,我对自己实施了“三不政策”——不出门、不看电视、不看手机。每天除了写作和散步,就是吃饭和睡觉。在这种极简状态下,思维更加活跃,修订工作也变得顺畅起来。

  2025年的春天,整部书稿即将完成。陡然间,那个问题浮现了出来——已经有如此丰富的研究成果了,还需要再多一本传记吗?难道人们还没有将作曲家的创作和人生挖掘干净吗?我有些忐忑不安。然而在最终定稿时,我的内心又坚定了起来:只要这世上还有王洛宾的歌声响起,对他的作品研究就不会停止,对他的人生探秘就不会止歇。

  《文汇报》(2025年4月8日 07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各地迎来“五一”假期出行高峰

  • 坚守岗位的劳动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以产业创新带动技术突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迭代升级“堰商汇”数智亲商服务平台,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以高质量服务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04-06 18:06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