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各民族独特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阅文集团联合主办的“阅见非遗”已举办两届,累计征稿近10万部,创作字数超20亿,其中2024年郑老西创作的《泼刀行》,以中华传统武术为主要看点,并融入了西安鼓乐、红拳、秦腔、皮影、社火等近百项非遗元素,获得金奖。“非遗并不是孤独的化石”,文学与非遗的联动,让非遗在新时代下变得更加鲜活。
中国人民凭借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千姿百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成为人们生活的伴侣,给予世代子孙雨露般的滋养,见证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古老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到精湛的传统技艺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每一项非遗都是特定地域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的写照,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之源。另一方面,文学将灵与魂注入非遗中,赋予非遗故事性和情感性,引发读者的心灵共振。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是非遗的重要部分。钟敬文先生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总序》中,也特地点明:“如果从总体来看,在我国民间叙事体裁中当以传说流传最为广泛,作品最为丰富。”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民间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物繁盛,在人民大众口头上滋生的传说自然格外丰盛。女娲抟土造人、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说在文学作品的生动演绎下,已跃然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符号。20世纪“神话研究热”中,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对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进行了重新诠释;《鲁班的传说》故事,体现了文学对民间传说的艺术性处理。书中除了描述了鲁班发明锯子、墨斗、矩尺等木工工具的过程,制作木桌、木椅、木床以及石磨的契机,还诞生了如“梧桐金凤”“朽木可雕”“飞斧斩椽”等富有哲理的故事名言。说到文学与民间故事,少不了要提到史诗,民间长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占有重要位置。例如众人熟知的“三大英雄史诗”,即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讲述中国人民为冲破黑暗,迎接光明建设美好家园的斗志毅力。
传统技艺类非遗同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陶瓷、刺绣、扎染、木雕、景泰蓝等手工艺,不仅是一项精湛的技艺,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富有地方特色,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莫言的作品中常常可见传统技艺类非遗元素,如高密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小说《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对高密地区风土人情的描写,非遗技艺高密剪纸的融入,彰显了高密地区的特色。他在书中写道:“高密剪纸,玲珑剔透,淳朴浑厚,天马行空,自成风格。”小说中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主人公“我奶奶”戴凤莲高超的剪纸技艺,让读者对高密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小说《檀香刑》中,莫言更是将茂腔这一地方戏曲融入故事情节中,介绍了茂腔的演变历史,演唱的程式:“在悲凉的歌唱中,不时地插入一声或婉转或忧伤或凄凉总之是变化多端的猫叫,仿佛是曲调的过门。” 通过对茂腔艺人的腔调、神态等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茂腔的独有韵味。莫言在演讲中坦言“没有茂腔也就没有我的小说《檀香刑》”。再如鲁迅的短篇小说《社戏》对社戏这一民俗文化进行了描写。社戏是绍兴地区的重要非遗项目,是集戏曲、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小说中对社戏演出场景以及看戏过程中人物的情感和互动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社戏在当地民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激发了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文学书写非遗中的传统技艺,赋予传统技艺灵与魂,既将传统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又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历史悠久的工匠精神,非遗世世代代地滋养着勤劳的中国人民。
民俗风情类非遗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地域性与民族性赋予了非遗斑斓色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节日、婚丧嫁娶、礼仪习俗等,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域风情。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承载着团圆、祈福等美好寓意,成为文学作品中表达亲情、乡情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在文学作品中加入对民俗风情的描写不仅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还能让读者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独特魅力。以春节为例,在民间传说《年的传说》中,讲述了一个名叫“年”的怪兽,每年除夕都会出来伤害人畜。人们发现它害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为了躲避“年”的侵害,便在除夕之夜贴上红色的春联、燃放鞭炮,以此来驱赶“年”兽。这个传说解释了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的由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桃符万户更新春”,表达了人们期盼农业生产能够实现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百姓能“天增岁月人增寿”的美好愿望。再如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端午节,按《荆楚岁时记》的解说是:“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民间传说《屈原投江》,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举行“龙舟竞渡”、吃粽子等活动,以纪念屈原。屈原传说与端午节俗结合的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南汩罗市“汩罗江畔端午习俗”、苏州市“苏州端午习俗”、湖北黄石市“西塞神舟会”都被列入了世界非遗名录中,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社交媒体、数字出版等成为了非遗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渠道,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活力。繁盛多年的印刷文明在当下不断地遭到“数字时代”的挑战,全球范围内纸质图书市场持续下滑,传统的出版行业走向夕阳。另一方面,得益于数字传播技术,网络文学占据了畅销书架的半壁江山,《第一次亲密接触》《诛仙》都是网络文学的代表。网络文学在社交媒体、数字出版的助力下,能够实现裂变传播。非遗元素融入网络文学,由此诞生了一批玄幻仙侠类别的网络小说,深受年轻群体的喜爱。读者可在其中感受道家文化,竹笛、玉箫、古琴等传统乐器,敦煌壁画、皮影、剪纸、书法、版画等视觉艺术。热门网络小说IP进一步被打造成为影视剧,从而掀起了“国潮热”“国风美学热”。线下,仿妆、cosplay、以及将非遗故事、舞蹈编入庆典舞台等活动,让非遗焕发新生,让参与者们收获身体和心灵高度融合的深度审美体验。
文学与影视、动漫、游戏等艺术形式的融合,为非遗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非遗能够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其魅力,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文学与影视的结合,在精彩的剧情中自然地呈现非遗元素,避免了知识科普的严肃氛围,让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更容易地接受非遗,助力非遗走出深闺,走向群众,并带动非遗商业价值的提升。影视作品由于非遗的融入,更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例如2023年1月上映的田园治愈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剧中呈现了木雕、扎染、刺绣等传统工艺,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这些非遗技艺收获了人们的关注。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其官方公众号发文称,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带火了云南旅游热。“跟着许红豆吃大理鲜花饼”“今年春节一起来云南旅游”“总要去一趟有风的地方”等相关话题词席卷各大社交平台,云南大理成为春节旅游的热门省市。《去有风的地方》是影视剧、非遗与旅游市场结合的代表性案例。
文学与动漫的融合,为非遗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活力。得益于电脑图形技术,动漫比电影和电视剧更具有假定性。动漫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用以实现时空的跳跃性和剧情的浓缩性,同时在视觉表现上又融合了绘画、设计、色彩等多种元素,深受年轻群体的喜爱。
动漫与文学领域跨界创作,为非遗传播碰撞出新的火花。动画电影《落凡尘》除了《宋代生活志》《清明上河图》等历史资料和多首宋词,展现了宋代风貌以外,还重点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文化;动画电影《伞少女》中青罗伞的原型是西湖绸伞,台州刺绣、风筝、非遗绒花、越剧等非遗技艺在电影中均得以窥见;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取材于神话《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故事,是文学、艺术与时代价值观共同作用的产物,随着电影票房不断刷新和海外上映,“哪吒热”从国内走向世界,彰显了中国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巨大魅力。
文学与游戏的结合,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游戏具有互动性、趣味性和代入感强的特点,以非遗为主题的游戏,将非遗元素融入游戏角色设计、场景、故事建构等方面,玩家在游戏中可以感知神话魅力、体验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参与民俗活动、学习非遗知识。游戏《黑神话:悟空》以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为背景设定,借用《西游记》自身的故事作为前传,讲述取经之后孙悟空因放弃佛位引发天庭对其再次征伐之后的故事,游戏中富含大量的非遗元素。游戏发售三天后,全平台销量超过1000万套,打破中国游戏历史纪录。游戏取景于36个中国古建筑遗迹,陕北说书和傩面具等非遗元素也给游戏添色不少。游戏中的第二关开场,陕北说书配乐以其独特的唱腔、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地域特色,让玩家自然地进入到了故事场景之中。悟空佩戴的面具来源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傩面具。傩面具通常与傩戏、傩舞等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是傩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傩舞是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祈祷安庆的娱神舞蹈。游戏设计者给主角悟空佩戴上傩面具,暗示其使命就是“驱鬼祛疾”,挽救世间。
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叙事方式,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当下,网络文学借助新媒体手段,让读者从“阅见非遗”飞跃为“悦见非遗”,非遗成为了人们活生生的身体感知、情感体验、美的显现和生命力的游戏, 由非遗带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将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成为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建设美好家园的不竭动力。
作者:谢淑媛,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