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文化“双创”背景下,利用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通过以上政策的不断细化与优化可以看出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
胶东地区作为齐鲁文化的重要分支,拥有剪纸、螳螂拳、胶东大鼓等180余项非遗项目。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的集中者和传递者,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的工作由理论更多地转向实践,由零散的工作内容转向专业化、系统化的专业工作体系。
胶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工作是一项持久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全盘规划与统一领导,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人力及政策的支持,因此在胶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中高校图书馆需要与本地政府产生密切的合作,如与文旅部门共同开发产学研路线、研学体验营等项目。非遗项目传承人作为核心技艺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的关键,高校图书馆应该与胶东非遗传承人建立长期且紧密的合作关系,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非遗“双创”项目的顾问,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带领学生开展体验活动,还可以通过真人图书馆的形式,让非遗传承人讲述自己的非遗故事,让学生得以亲身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并“阅读”其背后的动人故事。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创”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仅靠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与高校校内其他部门、校外企业共同合作,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地做到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战略背景下,构建胶东地区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联盟,是破解当前胶东地区非遗保护碎片化难题、促进资源均衡挖掘、实现资源效能最大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打破‘数据孤岛’现象,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还可以通过高校图书馆联盟内部可以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丰富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内涵,推动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库建设,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能。联盟内部高校图书馆间还可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不断深入,共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和学术水平。
加强胶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高校师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可以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展览等活动,让师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还可以举办非遗体验班,让师生读者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对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文化体验,可以激发他们对非遗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推动对项目本身的长期宣传、更进一步的传承体验,推动对胶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创”的工作。同时,还可以将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图书馆的美育教育体系,利用公众号、网站、抖音等新媒体手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宣传和推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其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职能,加强对胶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及其他载体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胶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馆藏。图书馆还应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积极收集整理胶东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历史背景、传承人、技艺特色、学术理论、项目成果等重要内容,并进行整理、研究、编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书籍。
图书馆还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的创新和升级,根据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借助不同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例如,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并建立专题数字资源数据库。同时,还可以利用AR、元宇宙等手段为胶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提供更加丰富和生动的体验方式。
在文化“双创”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依托非遗资源开展文创开发与推广,不仅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更是实现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的关键举措。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是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能加深读者对图书馆及其代表的文化的印象,能与使用者产生互动,甚至唤起精神上的共鸣,使读者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感受到图书馆特有的文化,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伴随读者的生活、成长过程中发挥育人作用。高校图书馆应该深入挖掘胶东地区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等为文创的开发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将胶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文创产品中,让胶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接地气的形式走进读者的身边,增强与使用者的情感链接,增强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知名度和公众认同感。
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工作应以图书馆员为主导,馆员需要具备扎实的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数字资源建设、文创设计、宣传等相关能力,因此,图书馆应组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的专业培训,并安排馆员参与胶东地区非遗的实地调研及学术交流活动,使馆员队伍具备更加坚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的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同时,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引进时应着重吸纳相关专业人才,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工作的整体理论与学术研究水平。
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属地的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胶东地区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地缘优势,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给高校的发展增添独特的文化属性。为更好地开展胶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工作,高校图书馆应该与本校教学单位合作,共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本校学科专业建设融合,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同时高校图书馆应及时关注与本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情况,积极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为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文献资源保障工作,图书馆也应该积极发挥信息资源中心的作用,积极沟通联系非遗传承人参与相关专业建设,参与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图书馆还应该积极承担学术传播的角色,对本校非遗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相关成果进行宣传与推广。
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胶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积极与学生管理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后勤部门等进行合作,共同开发与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美育及德育课程与活动,将胶东地区非遗文创的“双创”沉浸式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有效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
参加高校学生社团的学生大多具有一技之长,或者他们对社团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上存有较高的期待。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原则、组织形式使地方高校学生社团成为自我发展、追求自我锻炼的一个有效平台。高校图书馆应该与校内学生社团合作,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社团、剪纸社团、曲艺社团、人工智能社团、工业设计社团等,让学生社团积极参与胶东地区非遗“双创”工作,不仅能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工作的活力,还能创新工作形式,同时还能形成朋辈引领的作用,在校内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流,让更多的同学真正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胶东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
作者:刘艳笑 单位:烟台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