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尤丽云
走进吴百锁的年画社,就是走入一个丰富的年画世界。《灵蛇呈宝》《天官赐福》《门神》《渔樵喜乐》《连年有余》等色彩张扬的年画像五叶爬山虎一样,大面积占领墙壁、柜面和长桌,合力点燃一屋暖意和喜庆。吴百锁是山西绛州木版年画传承人,他为蛇年量身创作的《灵蛇呈宝》,是对乙巳非遗中国年的礼赞和致敬。画面上,一条灵蛇口衔金币身绘彩鳞,绕葫芦蜿蜒而上,葫芦身上饰以如意和“福”字,下呈祥云、元宝、寿桃,运用谐音寓意福禄双至、吉祥如意、长寿安康,承载人们对好日子的期盼。前一阵子,《灵蛇呈宝》还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亮相。
置身吴师傅不常示人的年画收藏室,仿佛遁入久远的时空。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的3000余块老版和1万多幅老画及画稿,井然有序地躺在一排排高大橱柜、层架中。经过无数次印制和岁月侵蚀,有的雕版已缺角、磨损,有的依稀可见虫眼。这些古版和一张张泛黄的老画,岁月赋予其别样的美感。收藏缘起40多年前,吴师傅看到不少年画雕版被当作井盖、砧板甚至鸡窝构件,痛心之余,他从此走上漫漫收藏路,并学会木版年画从选材到制版、绘稿、上稿、雕刻、印刷、填色、装裱等一整套工序。
随机打量几个宝贝,《四郎探母》《花枪缘》《五老观太极》等古意素朴的刻版、画稿,是一朵朵古老的花儿,自带美的无限张力。古老的韵味、古朴的空间是一道隔断,杂事与尘嚣,见之止步,人心,跟着沉潜下来。
静好时光里,身穿中式对襟唐装的吴师傅把墨汁刷在明代孤版珍品《关公读春秋》的雕版上,被毛刷摩挲过的木版此刻从沉睡中醒来,容光焕发,幽幽墨色泛着绸缎般光泽。吴师傅趁势把一张宣纸轻轻覆在版上,顺手拿起印案上的趟子来回延压纸面。身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经验和感觉是长在吴百锁心里的度量衡,他凭此拿捏木版年画制作工序的火候。墨色匀匀附到纸上后,像揭开新娘的盖头一样,吴师傅轻轻掀起那张薄薄的宣纸。纸上,在关平与周仓的陪同下,身披铠甲的关公手持书卷,威武又睿智。全国年画主产区比如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河南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等,都为忠义仁勇的关公留有重要一席。这版《关公读春秋》,吴师傅曾印过一幅,赠给中国台湾中华关圣文化世界弘扬协会,小小年画阐释着海峡两岸华夏子孙共同的文化胎记。
在年俗文化的催化下,花花绿绿的年画装扮着千家万户,门扇、窗牖、墙壁等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覆盖神祇、戏曲、风俗、传说等题材的年画,传递着人们祈求迎福辟邪、安康无虞等朴素的情感。年画艺诀描述:“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今古轶事。”木版年画像钤印,刻绘世俗生活各个领域,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图像志。《教子》画面中,一位清朝中叶上流社会的妇女双髻簪花,身穿绣云披肩和花边大袖旗袍,左手托书,她膝前扎牛角小辫、穿对襟马褂的稚童,正在背诵孟浩然的《春晓》。《走亲戚》《回娘家》年画,线条与颜料合谋出生动活泼的画风。画里,新春时节穿戴一新的人们行进在走亲戚、回娘家的路上,赶着驴车的年轻汉子春风满面,坐在车里的妇女娇俏喜悦,小孩伶俐可爱,极富生活情调。
从《男十忙图》《三人九饼春牛图》《麦囤如山》等年画里,我们知道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劳动人民勤稼穑、盼丰收,3个人吃到9块饼、小麦堆积如山就是他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有些年画还题了字,画与字联袂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如“三阳从地起,五福自天来”“父子协力山成玉,兄弟同心土变金”等。
古代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机会稀缺,劳苦大众文盲率高,这种情况下,形象直观的年画通俗易懂,深受大众喜爱。以刀为笔,原本沉默的木板开始说话。求平安就刻只宝瓶吧,求富足有余就刻条鱼吧,柿子和如意寓意事事如意,金鱼和海棠寓意金玉满堂,猫蝶寄托耄耋之寿……木屑吹散,寿桃、石榴、荷花、元宝、仙鹤、喜鹊等纷至沓来,财神、门神、寿星、娃娃等一一显露。那些源自小说和戏曲的年画,则在装饰美化家居环境的同时,还牖启民智,向人们传播美好的价值观,比如《望江亭》《盗仙草》《拾玉镯》《西厢记》《霸王别姬》《紫金带》等。通过一块块雕版、一张张年画,千百年后站在时间长河这端的我们,依然能够接壤古人的审美版图,清晰感受画里那些精神符号,古今遥契!
在贴了年画的家里进进出出,平安吉祥的祝福袅袅不绝,一匝匝环绕拥抱细水长流的日子,循环往复一整年后,新的年画又将上岗,继续为人们传递美好愿景,让千祥云集门庭,万福降临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