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陈青青
自古以来,为祈来年好运,人们在春节时将带有美好寓意的风物置于庭院或案上,增添岁朝欢庆氛围,后又以文雅物品入吉祥之图勾染成画,或以幼童戏乐、文人会友为题,悬画于室内,意为纳福迎瑞,由此形成了中国画的一种特殊题材——“岁朝图”,被喻为“国画里的中国年”。
“岁朝图”肇始于唐,一般由皇帝亲自绘制或命题由大臣参与创作,借此记录元正宫廷祭祀和祈福贺岁。宋代以后,在皇宫中逐渐流行“岁朝”的风尚。据传宋徽宗每逢新春之时便会将珍禽异兽、花木草虫描摹于画上,为新年祈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赵昌《岁朝图》(见图),即体现了这一传统:画中的梅花、水仙、山茶花、长春花交织围绕在一方太湖石周围,花团锦簇,灿若云锦,典丽浓郁,流露出新年皇宫中富丽堂皇、热烈昂扬的美好气氛。随着时代发展,这种风俗不仅在宫廷盛行,也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形成了三种具有不同规模、形制和习俗的“岁朝”风格:在皇室,“岁朝”是皇亲国戚欢聚一堂,祈愿来年国泰民安的重要仪式;在文人雅士处,“岁朝”可以是标榜风骨旨趣、反映思想爱好的精神体现;在寻常百姓家,“岁朝”又可以是代表家庭富足、生活美满的新年总结。
纵览历代“岁朝”题材美术作品,观风俗之流变,寓元日之祥瑞已然成为其鲜明特征。历代创作者将天地时序、自然节令与人文情感融合为一,在咫尺天地间给生民万物以全新至正的开端,以“景”与“物”的文化转喻和审美共情彰显中国民俗文化意蕴。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在新春时节贴春联、剪窗花、贴福字、挂吉祥画等,这些独具年味的活动,特别是在“新国风”“新国潮”语境下的诸种节令民俗审美和文化实践,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群体热爱和追捧的方向。
事实表明,如今的春节文化,不仅是对一年节令时序开启的“岁朝”新解,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清代“岁朝欢庆”图式中阖家团聚之景,在今天以过年拍全家福的形式体现;再如历代画家们在“岁朝清供”中热衷表现“鸡”寓意“吉”、“蝙蝠”寓意“福”、“荔枝”寓意“吉利”、“柿子”寓意“事事(如意)”等,这样的“谐音梗”也频频出现在今天的拜年表情包、短视频、红包封面等电子年货中;“岁朝图”或浓烈,或清雅,或吉祥的视觉元素也成为新年画、潮对联、游戏皮肤、冰箱贴、玩偶等贺岁周边的重要构成元素,这些都以跨地域、跨媒介的新数字化审美方式,成为当下新年味的鲜活样本。
围绕春节精神观念和文化内核展开的艺术实践还在持续升温,而“岁朝图”在历经千年的演变后,也逐渐将个体的“人”和群体性的愿景交融合和为对春天、对新景、对未来朴素直接的情感寄托。这些以“岁朝”为契机的创新实践,通过充分调动大众参与营造浓浓年味,不断拓宽其精神维度,以传统资源为本开启新的美学空间,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根植在祖国山河的每一寸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