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每年新春推出生肖展已经成为上海博物馆与观众约定俗成的活动。正在上博举办的“灵影仙踪:上海博物馆蛇年迎春展”精选了8件馆藏文物,并从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借展5件文物,吸引了各地观众前来观展。
在中国文化中,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蛇是非常具有神秘感、力量感的动物。人们惧怕蛇,同时又希望征服它、与之共存。
上海博物馆藏的刻辞龟腹甲残片是一件商晚期的文物。龟甲上刻有两字,右字为甲骨文“它”。“它”字最初表示“蛇”,其字形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蛇的特征:头部呈三角形,身上有花纹,尾部卷曲。秦汉时期,表示蛇的“它”字增加了“虫”字偏旁,形成了后来的“蛇”字。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它(蛇)”字,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亦不乏蛇纹装饰,可见蛇的形象很早就深入人心。
“伏羲女娲捧日月”画像石拓片源自东汉时期。人首蛇身的伏羲一手举日,女娲一手举月,各持巾带,两尾交缠,呈对称构图。根据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这类图像在汉代曾经广泛流行,多见于河南、四川、重庆、山东、陕西等地的墓葬和石阙。
伏羲、女娲是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和保护神,也是蛇图腾崇拜的人格化。此画像阴阳对偶,日月合璧,象征着化育万物,引导登仙,反映了先民子嗣繁衍、升天成仙的信仰。
湖北省博物馆藏的漆木匜形杯诞生于战国中晚期。这件酒器由盖、身、足三部分组成,整器以黑漆为底,器盖髹红漆。盖面浮雕一鸟三蛇,一蛇被衔于鸟嘴,二蛇缠绕在鸟翅之间。杯身雕刻成凤形,口部衔珠,器体彩绘变形凤鸟纹,腹部绘四条相互缠绕的龙。
在楚文化中,蛇既是先民信仰的对象,又象征灾难与罪恶,是需要征服的对象。凤鸟颇受楚人尊崇,器物上出现蛇与鸟的组合图像,反映了楚人希望控制与借助蛇的力量。
此次展览中也有西方的蛇文物,比如上博馆藏的白釉蛇耳瓷奖杯由19世纪末德国皇家柏林瓷厂烧制,杯身上弯绕的两条蛇组成了把手,造型流畅而富有动态美。在古希腊神话中,蛇常与智慧女神雅典娜、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等人物相联系,蛇纹因此象征知识和智慧,也象征治愈、死亡和重生。
(陈俊珺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