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程东东
“四九”是中国传统农历年中的一段,指冬至后的第四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二十八天到第三十六天。
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那么“三九”到底有多冷呢?今天已经属于“四九”了,在人们的感知中,是“三九”冷,还是“四九”冷?
清朝黄景仁所写《如梦令·晓遇》词中提道:“寒否寒否,刚是昨宵三九。”《燕京岁时记》中说:“冬至三九则冰坚。”意思是,从“三九”起就进入数九寒天中最冷的阶段了。老舍《四世同堂》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她的南屋是全院中最潮湿的、最冷的;到三九天,夜里能把有水的瓶子冻炸。”以上这些对“三九”的描写都体现出了一个字——冷。
《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清)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要涂“九九消寒图”
在老北京的习俗里,冬至日起要画“九九消寒图”,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81个花瓣,代表着九九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瓣。待过完这81天,81个花瓣也全染过了,春天也就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明朝刘侗、于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图旁还有《九九歌》,这就更省事了。
《九九歌》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来反映天气的冷暖。不同地区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北京地区流行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同时,三九天也是中医理论中“三九贴”的实施时段,这是一种通过贴敷特制的药物膏药来预防冬季常见疾病的方法,如流感、咳嗽等,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关系的深刻理解。
民间谚语测农耕
民间谚语说:“头九暖,九九寒。”意思是如果起头九天暖和,则跟着来的整个冬天都会特别冷。所以说“第一莫贪头九暖,连绵雨雪到冬残”,农谚有“冬至三九则冰坚”等说法。
北京民间有许多与三九天相关的谚语,比如“头九阴,二月头(即正月十五前后)肯定冷;三九天前后,使人冷到心里”。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还有很多,例如“三九雪水多,来年旱。三九冷得足,来年大水在三伏”“三九河开,春有冻”“三九北风多,来夏雨水多”“三九无东风,芒种干无雨”“三九东风多,伏里暴雨多”。
这些谚语不仅承载着北京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也包含了老一辈人的生活经验和农事活动的智慧,可以用来预测随后的天气,以此来指导农事活动或者安排生活。
《九九消寒图》
“三九”冷还是“四九”冷?
在数九过程中,人们普遍认为“三九”是最寒冷的。但是,这一经验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多数情况下,在北方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是“三九天”,但在南方地区,则会有点延迟,“四九天”比“三九天”更冷。
北京地处北方,“三九天”的气候特征更符合“冷在三九”的一般规律。在这个时期,北京的日最低温度通常会有较大的概率出现0℃以下的情况,特别是在“三九”的头几天,更是有可能出现接近或低于-10℃的低温。
之所以在北方地区,“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这是因为在冬至节气当天,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的,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最小,并且由于日照时间短,所以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也最少,因此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会逐渐增大,而到了“三九天”的时候,也就达到了最大值,这就导致了“三九”时节气温最低。而经过“三九”以后,随着日照时间的不断增长,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增加了,地面所吸收的热量也会慢慢增加,所以在“四九”的时候是要比“三九”相对暖和。何况在“三九”的时候正处于小寒节气,而在“四九”的时候是大寒节气。根据往年的数据来看,小寒是要比大寒更冷的。所以,在北京来说,“三九”要比“四九”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