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朝华
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们将迎来一个特别的生肖——灵蛇之年。在新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通过全国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一些著名的文物,一同探索那些神秘而迷人的蛇纹艺术,感受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敬,以及在艺术造诣上的成就。
青铜蛇 三星堆博物馆
青铜蛇化身萌蛇
历数各地博物馆中与蛇相关的文物,首先得提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蛇。无它,概因央视在前段时间发布的蛇年春晚吉祥物,是以一些国宝文物为蓝本设计的萌蛇,而这条萌蛇那圆溜溜的大眼睛和跳跃的眉梢,与三星堆青铜蛇分外相像。原来,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眉眼设计的主要灵感来源,就是三星堆青铜蛇头上的歧羽纹、臣字目。
这些天,三星堆博物馆内展出的青铜蛇、石蛇等文物,吸引了众多往来游人观赏。其中,青铜蛇残为三段,头残长29.9厘米,宽11厘米,高9.9厘米,身残长34.5厘米。蛇头部宽大,微上昂,头上有耳,长眼,眼球呈圆形凸起,左颈下有一环钮。蛇身饰菱形云纹,两侧腹部各有一排鳞甲,蛇尾上翘并向前内卷。蛇的造型颇具写实风格,尾前端两侧饰卷云纹,尾上两侧各有两条凹纹,贯通至尾尖。从蛇颈下和腹部的环钮看,估计是挂在某种物体上作为神物膜拜的。
青铜蛇的臣字目,就是拥有甲骨文“臣”字形的眼睛。臣字目纹样也广泛出现在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和玉器上,同样,歧羽纹饰样的文物也常常出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扭头跪坐人像的小腿部外侧饰有歧羽纹,象牙微雕也有歧羽纹出现。
古人认为蛇与龙为衍变关系,而蛇也常被视为龙属,故二者可互为置换。三星堆遗址及两坑出土的蛇与龙一样,是古蜀人眼中通灵、通神的神器圣物,在其神权政治及宗教祭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为蜀地蛇形器物代表的,除了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蛇,还有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石蛇。这条石蛇长42.8厘米,宽11.33厘米,高6.5厘米,为商周时期的文物。
石蛇材质为砂岩,灰黑色,不透明。蛇身盘绕呈“S”形,蛇首呈三角形,头微昂,口内涂朱,圆眼向上,黑色眼眶,眼珠涂朱,黑色瞳孔,眼珠与瞳孔间为白色。扁嘴大张,蛇信上卷,眼后与颈之间朱绘一道弧线,其身中部一条凸起的脊棱从头至尾,曲绕的蛇身还组成两个椭圆,使构图显得极其简练流畅。石蛇出土时有的和石虎、石人、玉璧伴存,有的与玉质礼器、金器等一起埋藏,说明石蛇可能是古蜀国巫术活动中的重要道具之一,在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剖析“巴”“蜀”二字,就与“蛇”有解不开的渊源。《说文解字》释曰:“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这就应了“巴蛇吞象”的典故。事实上,无论是“巴蛇吞象”的传说,还是“蜀有毒”的特性,都表明了在远古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类,尤其是生活在原始森林遍布、剧毒蟒蛇肆虐的巴蜀地区的人,对于蛇是缺乏抵御办法的。那么能够手持大蛇而安然无恙者,自然是族群中力量最高、最受尊敬的人。
与此同时,在远古人类对蛇这一生物的观察中,他们还发现了蛇具有生殖力强、能够蜕皮重生的特点。于是,一些神话故事就与蛇有关,“白娘子”就是蜀地灵蛇故事最广为人知的一个。
玄武纹瓦当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
汉瓦当神兽祈福
在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中,珍藏着西汉的四神瓦当,于1956年从西安汉长城遗址出土。四神瓦当共四块,每块大小、分量基本相等,瓦头为圆形,直径18厘米;瓦筒呈半圆形,长10厘米。在瓦头上,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
四神是古代传说中的四方神兽,分别代表天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星宿,具有避邪祛灾、祈福承喜之神力。其中青龙象征东方、春天,为四神之首;朱雀是理想中的吉鸟,象征南方、夏天;白虎象征着西方、秋天;玄武是龟和蛇的组合变化图案,象征着北方、冬天。四神由来颇早,远古时期,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不理解,以为有动物能呼风唤雨,主宰宇宙,心中产生崇拜,部落奉为图腾。商代,人们把天空四方的星象组成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以后作为方位或地域概念。到汉代,四神也被视为武力的象征,人们深信四神与天地万物、阴阳五德关系密切,有护佑四方的神力,因此四神形象被刻画于瓦当之上,用于皇城或宗庙建筑群四周城墙门阙之上,以守护一方平安。四神瓦当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又有驱邪除恶,镇宅吉祥的含义。其造型考究,体现了工匠们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才情。
四神瓦当中,青龙盘曲成弓形,昂首伸爪,腾云飞翔,威猛无比,龙身之上龙鳞刻画细致,富有张力;白虎张口伸爪,尾部高扬,背生两翼,四肢腾空,似腾云驾雾,威猛霸气;朱雀口衔仙丹,翅膀张开,尾部分三岔高扬,雀身装饰性羽毛卷曲华美;玄武纹瓦当龟卧中央,伸颈张口,两蛇环绕龟身,与龟对峙,龟蛇似口齿相搏,构思奇特,造型别致。
这四种瓦当的饰纹中,玄武比较奇异。《史记·高祖纪》:“未央宫内,北有玄武阙,该瓦图龟蛇纹,当是未央宫北阙之瓦当。”玄武是龟和蛇的合体。“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有人解释,这与古代图腾信仰有关,是氏族外婚制的体现。
诸多与蛇有关的文物中,玉材质的非常多。河南博物馆珍藏有青玉人首蛇身饰,系一对春秋时期的文物,于1983年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
这对青玉人首蛇身饰均呈扁平椭圆环状,大小薄厚相同,玉饰呈青黄色,人首与蜷曲蛇身构成环状。人首五官清晰,覆舟式头发,在头形边廓内勾勒一道复线,以突出五官,脑后长发后卷,大眼圆睁,翘嘴;蛇身雕刻龙纹。饰器虽小,但造型独特,形态生动,雕琢细致入微,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据推断,这对人首蛇身饰表现的人物应为“伏羲、女娲”形象。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于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与祈求。
木雕双人首蛇身俑 扬州博物馆
木雕俑造型神怪
扬州博物馆的门厅中,竖立着一件仿五代木雕双人首蛇身俑而制作的大型雕塑。木雕双人首蛇身俑是该馆的藏品,这件珍贵的文物于1975年从江苏省邗江县蔡庄五代杨吴墓出土。
这件文物的出土极具偶然性,同时也让一个被传统史书几乎遗忘的政权浮出水面。1975年4月,邗江杨庙公社社员翻地之时,突然发现了一座沉睡千年的公主墓,遗骸除盆骨外均被弃置在棺外。考古队员深入墓室现场,展开抢救性发掘,最终出土了十余件神怪俑。除了造型诡异的木雕双人首蛇身俑,还有木雕人首龙身、人首蛇身、人首鱼身俑等。这些神奇的木雕俑,几乎都是首部为人,身部为动物。人物的面目表情,大多安详静谧,而身部的动物造型,则被描绘得灵动鲜活,像双人首蛇身俑,蛇身圈曲蜿蜒,就颇具动感。
经过考证,这座公主墓的主人是杨吴政权太祖杨行密的女儿寻阳公主。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寻阳公主的信息,不过,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扬州曾发现寻阳公主的墓志铭。从中可知,寻阳公主16岁时下嫁给太仆卿、检校尚书左仆射、舒州刺史刘信,两人育有子女12人。顺义七年(927年)七月,寻阳公主在临川郡(抚州)城公署去世,时年38岁。两年后,即乾贞二年(929年)三月,灵柩护送回扬州,葬于江都县兴宁乡袁墅村,这个地点正是今天的邗江县殷湖村,即是出土了这批神怪俑的大墓所在地,专家们根据墓葬形制及其文物考证定为寻阳公主的墓葬。
出土的木雕双人首蛇身俑两端均为人首,两颈相交使蛇体呈圈状竖立,两首相背,配有长方形片状底座,人首头戴风帽,双目垂闭,表情安详,技法上深、浅刻并用,运刀凝练,造型饱满,呈现了唐代艺术的遗风。
双人首蛇身俑出自《山海经》:“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雏,人主得而飨之,伯天下。”寻阳公主墓用双人首蛇身俑做陪葬物,意味着当权者死后仍企望拥有权力和富贵的思想。联系寻阳公主墓中出土的其他木雕来看,多用人首与蛇身、鱼身、龙身搭配,实际上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图腾形象。
通过化学分析,寻阳公主墓中出土的所有木俑,均为桫木所做。桫木,指的是树龄极长的老杉木,千年杉木才能为“桫”。这种木材纹理通直、木质柔中有韧、致密性极好。但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已经十分罕见了。
在古代,扬州地处江北门户、江淮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火连绵不断,加之连年天灾,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不易。人的生命随时会消亡,统治者的政权顷刻间也会土崩瓦解。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人们寄希望于神灵保佑,幻想通过这些神异的人兽和灵物驱邪避害,祈求来世主宰万物。奇形怪状俑的出现,满足了他们的内心需求,当时的墓葬中频频出现神怪俑,象征着驱邪避害、起死回生、生命永恒的意义。
在古人眼中,蛇以其蜿蜒灵动的身姿,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繁衍。从精美的青铜器到汉瓦当,再到五代时期的木雕,蛇的形象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它既是力量的代表,又蕴含着智慧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