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李政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从2025年开始,未来5年都将没有大年三十,背后隐藏着传统历法的奥秘。
源于腊祭和蜡祭——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广义上的春节特指以年终岁首为核心、围绕年度周期转换形成的“新年节日群”。从腊八算起,中间经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除夕与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前后长达37天或38天。节期如此之长,在全世界也不多见。
一般认为,春节起源于早期先民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的岁末腊祭和蜡祭演变而来。其中,腊祭是感恩祖先的庇佑,祈求家庭和睦、家族昌盛;蜡祭则是感谢诸神对农业丰收的保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富民丰。
据《礼记》记载,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在这段对话中,孔子问子贡:观看蜡祭后是否感到快乐?子贡说:不明白为什么全国的人都因蜡祭而狂欢不已。孔子解释:劳逸结合、有张有弛才是真正的文武之道。
“神圣的七天”——
春节这个新年节日群,通常由五个“七日”结构组成。
谚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至除夕的这三个“七日”里,人们开始备年,包括置办年货、准备新衣、磨面蒸糕、打扫卫生和准备祭品等。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年夜饭,一同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过后,便迎来最重要的“七日”——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在岁首“七日”的排列顺序上,古人将六畜排前、人在最后,反映了农耕社会对以六畜为代表的自然万物的尊重,提示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在初八起的“七日”里,人们会继续走亲戚、逛庙会等。正月十五迎来新年第一个月圆之日,人们吃元宵或汤圆,寓意团圆美满,并赏花灯、猜灯谜,观看舞龙舞狮等。
消失的“大年三十”——
除夕落在三十还是廿九,主要取决于当年腊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中,没有大年三十的年份大约每三五年就会出现一次,有时会连续几年都出现。例如,在2025年至2029年大年三十连续缺席5次后,2039年至2041年又将连续缺席3次。统计显示,从1920年到2110年,有118次可以欢庆大年三十,剩下的则是大年廿九成为主角。
进一步看,中国的阴阳合历既可以方便百姓推测日期、指导农业生产,又能够内化为一种生活作息的时间指南,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理念。
(作者为中国农业博物馆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