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支柱,是祖国的建设者、捍卫者,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青年要有理想、有担当、肯吃苦、肯奋斗,国家才会有光明的未来。因此,如何培养青年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文明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今天不仅需要被保护,更需要被激活,让其在时代发展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科学指南。它深刻揭示了传承文化的路径,也指明了文化与时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向,开启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篇章。
青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主体,是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传承者 。“两个结合”理论的提出,给新时代青年打了一针强心剂,提供了准确的方向指引。通过思想引领、载体创新和实践路径的探索,我们可以构建起一套青年传承中华文脉的系统性方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加生动、更具活力。
强化思想价值引领,筑牢文化传承的根基
思想价值引领在青年传承中华文脉的进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两个结合”强调,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青年文化认同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强化理论武装,筑牢增强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让其生生不息,就要在理论层面找到其与时代发展的契合点。“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统一性,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可以帮助青年更科学、更辩证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让他们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与现代意义,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是中华五千年来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既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素材,又要积极推进“两个结合”理论在校园中深入传播。例如,可以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帮助青年理解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经典诵读比赛等形式,使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思想深度和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树立的理想信念、崇尚的中国精神、厚植的爱国情怀、锤炼的道德品格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价值统一性。通过引导青年在学习、生活中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青年培育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例如,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转化为青年服务社会的实践动力,让传统文化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他们日常行为的准则。
创新传承载体,激发文化传播的活力
青年是网络的原住民,网络文化的受众以青年为主,数字化浪潮在参与和改变青年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决定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手段难以有效触达青年的共情点。因此,需要通过创新传承的载体,找到让青年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的有效路径,激发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通过数字化赋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类艺术巧妙融合,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体系,为大众带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体验。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创建虚拟的场景,设计互动式的故事情节,让青年能够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如再现古代的清明上河图、亲身感受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氛围等;拓宽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针对年轻人的需求和兴趣点,来设计传统文化宣传内容,从而达到更轻松、更生动吸引年轻人注意力的目的。如,目前在短视频平台上,非遗技艺展示、传统故事讲述、传统舞蹈与流行音乐结合等内容广受年轻人欢迎。
以青年社群为纽带,构建文化传承的共享平台。青年群体的聚合效应,使得社群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例如,在高校中,通过组建国学社团、传统技艺学习小组等形式,可以为青年提供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在线上,通过网络兴趣社区、直播互动等方式,也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聚集更多青年文化爱好者,共同推动中华文脉的传播和创新。
近年来,不论是文博联手文创,还是“汉服”“古风”掀起的时尚潮流,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青睐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通过打造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例如将传统纹样融入服装设计、将古典诗词转化为插画或文创礼品,可以让青年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从而形成更强的文化认同感。
优化实践路径,推动文化传承的深入发展
传承中华文脉不仅需要思想价值的引领和传承载体的创新,更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优化具备青年特色的实践路径,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并相互融合是文化传承的核心目标。青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只有将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青年的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传承。例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可以通过发展民俗旅游、非遗手工艺产业,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乡村发展的资源,让青年在参与乡村振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公共艺术设计、城市景观打造等方式,让传统文化成为青年生活的一部分。
推动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实践,是做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之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一体”“尊师重教”等思想,对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探望母校,参与老师日常教学,更进一步理解尊师重教的意义。同时,可以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青年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在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青年始终在中华文脉传承中担当独特的文化使命。通过“两个结合”理论的指引,可以引领青年价值归依、坚定青年文化自信,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未来,随着文化传承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文化传播方式的持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与精神力量。(作者: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思政课部副主任 田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