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时光的长河,闪耀着美的光芒。
从抢不到的博物馆文创,到看不够的美术馆展览,再到数不尽的设计新实践……过去的一年,美术、美学与社会生活深度联结,为时代华章增添别样光彩,诗情与画意借由“大美术”环绕在人们身边,带来美的享受。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新画卷呼唤新创造,新理念孕育新希望。今天,本版特邀4位专家学者一同辞旧启新,回味与美的邂逅,畅谈新年愿景,循梦出发,向美而行。
——编 者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文创产品天宫藻井冰箱贴。资料图片
文创设计迸发青春活力
单霁翔
新年到,《故宫日历》又上新了。刚刚过去的一年,不只《故宫日历》,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等许多博物馆文创产品都实现“破圈”传播,让传统文化以美的形式焕发新生,备受年轻人喜爱。
文创的火热,折射出新时代博物馆的新变化。过去,“收藏”是博物馆的第一职能。如今,展示、传播被放在首位,博物馆成为连接历史与时代生活、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一座博物馆要想为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打开尘封的历史、解读经典的文化,就要用新颖的形式、生动的语言表现其丰富内涵。优质的文创设计,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载体。
文创设计,以“文”为要,立足文化生活是根本。早期故宫博物院售卖的纪念品大多是书画、瓷器等文物的复制品,这些产品即便做工再精美,也仍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距离。要做好文创设计,必须先研究人们的生活,研究人们在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文创产品,再从博物馆挖掘有关文化资源、展开创意设计。这就是“纪念品”与“文创产品”的区别。后者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当下,人们的生活正向着智慧化、多元化发展。文创设计能否把握住这一趋势,把“流量”转化为“留量”,值得深思。
创意,是文创设计的支柱。创意从何而来?文物资源为“创意”提供沃土。比如,各馆收藏的织绣类文物,构成了一座巨大的图案宝库,以现代设计语言对其进行提炼、转化,有助于实现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创意”还来自各馆独特的“宝藏”,即文创设计应充分彰显本馆特色。文创设计可以“借鉴”,但借鉴的应是理念和方法,简单复制的文创是没有生命力的。各馆的临时展览也是“创意”的源头活水。2017年故宫博物院举办“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引发观展热潮。与此同时,上百种相关文创产品及时研发推出,满足人们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短短几年间,《千里江山图》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交响乐、走进沉浸式互动体验艺术展、走进春节联欢晚会,从“鲜为人知”到“家喻户晓”。这就是临时展览与文创产品结合,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产生的文化力量。
今天的文创设计,是与年轻人一同造物的过程,博物馆要深入了解当代年轻人的个性与审美。国潮的兴起使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与日俱增,他们既崇尚中华美学精神,也具有当代审美趣味,这意味着文创设计既要深沉厚重,也要轻松清新。另外,文创产品的社交属性和情绪价值也是年轻人关注的重要维度,文创设计势必要回应这些深层次需求。文创设计既服务年轻人,也依赖年轻人。目前,很多文创设计团队的成员都是90后,甚至00后。去年,人社部将“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列为新职业。相信,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将为文创事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持续升温的“文创热”,对于博物馆和文创设计者而言,是压力,更是动力。国风国潮与青春活力的碰撞,让人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满足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以“小文创”讲述“大文化”、撬动“大经济”,前景可期。
(作者为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AI生成短片《致亲爱的自己》剧照。中国传媒大学供图
数字艺术创新文化表达
廖祥忠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科学与艺术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为数字艺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生成领域的日臻成熟,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艺术创造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和流程。空间计算、生成式世界模型等新技术,为数字艺术奠定了腾飞的基础。在人工智能这个强大的“共创者”帮助下,普通人参与艺术创造从未如此便捷。“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再是比喻和形容。
人文精神是数字化的灵魂。当下,凭借沉浸交互的审美体验、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数字艺术让传统与现代相融、科技与人文相通,成为承载文化、传承精神的重要手段。文旅沉浸空间、新媒体演出和数字艺术展等,成为年轻人的休闲新时尚。数字艺术正在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美感和现代表达。2024年,“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举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数字艺术艺委会,为数字艺术的发展翻开新篇章。中国传媒大学也在探索智能时代的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率先创立了“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研究生专业,应用自研AI技术创作的《龙门》《致亲爱的自己》等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数字艺术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重塑当代社会的艺术生态和审美体验。
在全球网络空间,数字艺术也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数字动漫、游戏电竞等数字艺术形式是当代青年群体中最受欢迎的文化内容。借助互联网无界传播的特性,数字艺术成为跨越文化差异和语言区隔、增强国际传播亲和力和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黑神话:悟空》让全球玩家沉浸式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一些国产网络文学和动漫作品在国际上已形成固定受众群体,这些都表明数字艺术在助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方面潜力巨大。
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需要加强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数字艺术变革,让我们重新思考“艺术为何”“艺术家何为”等本体问题。在算法和数据深度介入艺术创造的智能时代,将中国的数字艺术深深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引导数字艺术“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发掘和培育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新的一年,大步向前的中国数字艺术必将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
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的“老手艺·新设计”主题展览展出的玻璃工艺作品《文明之光》,作者王小珲。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供图
乡村手艺增添生活温度
潘鲁生
乡村,是我们这个农耕大国祖祖辈辈劳作生活的地方。乡村的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最深厚的传统。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美的助力。
过去一年,许多设计师、建筑师、手艺人走进田野,将艺术创作、现代设计、传统工艺等融入乡村景观营建,让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特色民居有了一种别样的美。一些美术机构与村集体合作,举办乡村艺术季,吸引许多艺术爱好者和游客慕名前往。诸多乡村手工艺经过设计创新,进一步融入游戏动漫、高新科技和新的生活场景,不仅创造了独特文化体验,还跨界带动文化旅游和文博热潮,“圈粉”年轻一代,助力形成“手艺经济”。“村儿里的非遗”成为网络平台阅读量达千万级的话题;山东手造、大理扎染、福建簪花等网络热度及互动量很高;贵州白岩村、河北南峪村、四川桃坪村等收获大量关注;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的“老手艺·新设计”主题展览为代表的一批展览展示活动,生动呈现新设计、新创意和新生活……曾经饱受工业化浪潮冲击的乡村手工艺,如今既凭借其包含的乡愁记忆、凝聚的节日气息以及来自地方的乡土特色等,增添了生活的温度;又成为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共生的新动能,为地方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整体来看,这股艺术乡建热潮,是新时代中国文化与经济互动共生的表征和见证,它连接着古老的传统,涌动着创新的活力,激活了非物质的文化经验,交织着文化的追求和生活的理想,质朴清新而又刚劲有力,所包含和展现的是传统文化的内生动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勃勃生机。
这股热潮的本质,是中华美学精神、本土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图景的回归与重塑。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当下,人民群众对于“美”与“好”的追求更趋向于文化精神层面,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中包含的记忆、情感和体验不断被唤起,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在日常生活的话题讨论、消费选择中不断被激发并深化,中华美学精神赢得广泛而深刻的共鸣。这提示我们,文化发展不能因为现代化转型,就忘了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根本;文艺创作不能为了纯粹的形式和观念而脱离生活;文化实践要深入生活,才能计之深远、行之久远。从这个意义上说,到田野去,到民间去,既要深刻认识乡村的意义和价值,也要洞察乡村的更新与变革;既要关注实际的生产生活,也要有田园诗意的精神追求。
期待更多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将老手艺与新设计相融合,激活山水间的美,为生活增添温度,为经济注入动力,让文化更具魅力。
(作者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中国国家画院“刘开渠先生作品捐赠仪式”上展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局部。中国国家画院供图
经典收藏推动精品创作
刘万鸣
甲辰龙年,中国国家画院开启学术建设新篇章,拉开“现代中国书画大师系列展”的序幕。通过艺术典藏、主题创作、基层调研等一系列科研项目,中国国家画院树立起“经典引领,品格立院”的学术标准,回应新的时代课题和挑战。
回眸2024,激动人心的时刻仿佛还在眼前——7月,中国国家画院隆重举办“蒋兆和先生作品捐赠仪式”,接受蒋兆和先生代表作《与阿Q像》和文房用品的无偿捐赠;11月,中国国家画院隆重举办“刘开渠先生作品捐赠仪式”,接受刘开渠先生23件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相关联的原始稿及其他经典作品的无偿捐赠,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
为使艺术精品入藏国家级创研机构,我与老一辈艺术家的亲属反复沟通细节,只为确保充分发挥经典的永恒魅力,使其真正为人民所享、为学术所研、为创作所鉴。令我感动的是,蒋兆和先生之子蒋代明先生、刘开渠先生之女刘米娜女士以及米洁女士,先后给我写了亲笔信,字字关切,表达了愿意无偿捐赠的心意,也对中国国家画院的学术研究和美术创作给予殷切厚望。吾辈备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
何谓“经典”?“经典”就是尽善尽美。“尽善”是指作品的思想性,“尽美”是指作品的艺术性,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艺术家要具备创造美的能力,善于在美的不同呈现中提取“美的最大公约数”,凝练出“美的内核”,从而塑造鲜活生动的形象,讲述可信可感的故事,传递真善美的艺术真谛。“经典引领”是向往经典、致敬经典,从而努力创作经典。建院之初,中国国家画院便云集了一大批20世纪中国美术领域的名家,他们创作了许多载入史册的力作。这些经典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鼓舞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创作。“品格”是立品树格、正心明道,更是立人之本。“品格立院”强调画院在艺术创作、教育、管理等各方面都要讲求格调和品质。
不久前,中国国家画院还在北京召开“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邀请各省级画院及重点市级画院院长和学术带头人,重点艺术院校负责人以及艺术家近200人共同研讨,汇聚思考、凝聚共识,为进一步发扬“经典引领,品格立院”理念,勾画出学术路线图。
面向新的一年,中国国家画院将聚力引领全国画院,重温艺术经典、推动学术建设、完善收藏体系、发现和培养中青年美术创作力量,引导艺术家观照时代、沉潜用力,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尺幅表现大境界,全情投入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为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多做实事、多作贡献。
(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版式设计: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