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当今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立德树人已成为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核心目标。校园,作为培育未来栋梁的摇篮,更应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精心打造悦读校园的语文新生态。语文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文化的熏陶,是心灵的滋养。因此,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让语文的魅力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悦读校园中,学生们将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感受语言的韵律美,领悟文化的深厚底蕴。将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不断优化语文教学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对于大学生而言,校园是他们汲取知识、磨砺心智的主要阵地。构建一个书香四溢的校园环境,让学生们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彼此间的读书交流,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激发大学生阅读兴趣的角度出发,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可能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而高校通过打造“悦读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体验语文与阅读的魅力。这种新颖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和对语文的喜爱。在“悦读校园”中,更注重阅读的趣味性,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更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优美的诗歌,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之中,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
从培养大学生语文能力的方面来看,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高校积极推进“悦读校园”建设,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阅读活动,这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拓宽了词汇量,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这些都是大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和提升。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语文是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高校通过“悦读校园”建设,不仅让学生们进行基础的语文学习,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接触经典文化作品的机会。如《诗经》《论语》等古籍,学生们在阅读中无形中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其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立德树人已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此时代背景下,我们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积极探寻并实践打造悦读校园语文新生态的有效途径。
精心挑选“悦读校园”阅读资料。阅读资料是“悦读校园”语文建设的基石,高校在推进这一建设过程中,务必为大学生精心挑选阅读素材。若条件许可,高校可组建专门的“悦读校园”工作团队,汇聚各专业教师及领域专家,遵循经典性、思想性、知识性、前沿性和可读性的原则,为大学生甄选并推荐一系列优质书目。这些书目应涵盖“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明”“哲学与宗教”“经济与社会”“自然与生命”以及“全球化与领导力”等多个领域。具体实施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他们的专业背景,推荐与之相关的经典著作和前沿研究成果。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推荐《计算机程序的构造和解释》这一经典之作,帮助他们深入领悟编程的精髓和原理。其次,要关注大学生的个体成长与发展需求。多推荐那些能够提升思维能力、沟通技巧等方面的书籍。如《思考,快与慢》,让大学生了解并掌握大脑的两种思考模式,学会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同时,也可以推荐关于情绪管理、时间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如《番茄工作法图解》,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再者,要立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从而为他们推荐更具针对性和品质的阅读资料。比如,对于对历史感兴趣的大学生,可以推荐《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这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人类的历史。而对于对文学创作有兴趣的学生,《写作工具》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里面涵盖了许多实用的写作技巧。最后,要紧密结合时事热点,为大学生推荐一些热门且有深度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读物。如《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让大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群体心理的特点,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
开设阅读精品研读课程。在“悦读校园”语文建设的进程中,高校可同步开设与阅读紧密相关的精品研读课程,旨在引导大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帮助他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阅读的价值与意义。为此,高校要设立大学生阅通识必修学分,并与精品通识课程建设相衔接,由专任教师及相关人员专门负责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首先,需明确精品研读课程的目标,确定课程是旨在提升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术研究能力,还是其他特定的能力。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为例,课程目标可设定为培养大学生分析作品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文学要素的能力。其次,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安排上,教师应适当增加课堂讨论的比重,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讨论时间,鼓励大学生勇于表达并分享自己的阅读见解。例如,在研读《平凡的世界》时,可组织大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书中人物面对困境时的不同选择及其背后的价值观。最后,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精读分析,与学生一起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逐段的细致解读。如在研读古诗词时,可深入分析诗词的意象、格律等要素,引导大学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古诗词的真正内涵,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建科学合理的导读机制。在“阅读校园”语文课程中,不仅要将大学生作为核心群体予以关注,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与学生们共同阅读、交流和分享,为学生提供及时且恰当的指导。因此,高校有必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导读机制。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组建导师团队,明确每位导师负责若干经典书籍的解读工作,确保书籍内容的深入剖析和有效传达。二是设立导读读书班,由导师引领大学生进行阅读拓展和线上讨论,既保证阅读的专业性,又提高阅读的效率。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读书活动,如阅读研讨、学长导学、读书沙龙、学长荐书以及文化参访等,鼓励导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搭建起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四是成立“悦读社团”,专门负责解答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社团的力量,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阅读的深厚兴趣和持久热情。
完善语文建设评价体系。鉴于“悦读校园”语文建设的独特性,高校要结合“悦读校园”语文建设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更具针对性和全面性的评价方式,确保建设的实施效果。首先,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记录、阅读日志等多种形式,在阅读过程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而终结性评价则可以通过考试、综合阅读项目展示等方式,在阶段结束后对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进行评价。要鼓励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允许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主反思阅读进步与不足;他人评价则包括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教师可以从专业角度给出建议,同学互评则能提供不同的视角和看法。其次,应聚焦阅读过程的评价。针对大学生参与“悦读校园”语文建设的实际情况,从阅读笔记质量、小组讨论表现、小论文撰写情况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如是否养成做批注、摘抄的习惯;阅读速度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读完一定篇幅的文章;以及阅读策略的运用,如是否掌握略读、精读等技巧。最后,应调整和优化评价目标,结合“悦读校园”语文建设情况,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重新衡量和设定评价目标。在知识方面,重点考查学生对字词、文学常识的理解;在能力方面,多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表达等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则更加注重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的思想启迪和审美体验。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打造悦读校园语文新生态的核心所在。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与实践活动,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语文学习环境,让阅读成为校园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与人文素养,通过阅读经典、品味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阅读的广度与深度,鼓励学生涉猎不同领域的书籍,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因此,我们要继续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不断优化悦读校园语文新生态,让阅读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让书香飘满校园,让语文之花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绽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作者:袁静云,吉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