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杨 超 郑锦芳 遇 晔
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11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早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儿童是祖国的希望,通过阅读,儿童能够获取知识、增长见闻,丰富内心和精神。然而,由于一些方面的原因,乡村儿童阅读面临诸多问题。公共图书馆可以采取措施赋能乡村儿童阅读推广,助推乡村儿童阅读工作,助力实现乡村儿童阅读梦。
乡村儿童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乡村儿童阅读资源匮乏。笔者通过走访有关地区的112个村居、10所小学了解到,乡村儿童阅读资源获取途径主要有家庭自行购买、公共图书馆借阅、互换或者朋友赠送等方式,其中自行购买占59%,农家书屋、学校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借阅占24%,朋友间互借或者赠送占16%,其他途径获取占1%。大多数居于乡村的家长对儿童阅读的重视程度不高,不能有效地引导和支持孩子阅读。少数家长会主动为孩子购置图书,购置图书的出发点大多是满足学校的必读书目清单要求,超七成的乡村儿童家长认为读书从属于课业学习,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学校发放建议书单时他们会配合进行购买,但不会主动带孩子去书店选书买书。从调查来看,乡村儿童的阅读动力主要来源于学校,家庭与社会在推动乡村儿童阅读中的作用还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二是一些地方乡村儿童阅读环境不佳。对比很多城区有专门针对少儿读者设置的绘本馆,在实体书店、公共图书馆设置儿童阅读专区等做法,乡村儿童的阅读环境则相对简陋。龙口、蓬莱两地绝大部分行政村都设置了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文化阵地,但这些场所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儿童阅读需求,室内的桌椅及设施并未针对儿童特点进行专门设计,也未将成人阅读与儿童阅读进行有效区分。另外就是乡村阅读氛围不浓厚。在乡村,很多成年人不具备主动阅读意识,也没有足够的意识鼓励、陪伴孩子进行阅读,很多家长将阅读等同于课业,自然而然将引导孩子阅读划归为学校、老师的职责,没有主动为孩子营造阅读氛围的意识。
乡村儿童阅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乡村儿童阅读之所以还存在各种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部分地区并未把儿童阅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加以重视,没有针对儿童阅读的持续性专项计划,在儿童阅读推广工作中并未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儿童阅读推广的组织领导职责不明确,阅读推广活动不能最大程度吸引儿童参与,活动效果大打折扣。现有阅读推广活动也鲜有因地制宜设计乡村儿童阅读专题,导致乡村儿童在阅读时间、阅读资源和阅读引领等方面不能得到充分保障。相关部门以及公共图书馆、媒体、出版商、教育机构、家庭等各方力量,在推动乡村儿童阅读工作中呈现分散用力、各自为战的局面,并未真正实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具体表现为:部分公共图书馆在加强乡村儿童阅读推广工作上措施乏力;有些媒体在推广儿童阅读的理念和活动中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出版商在提供更适合儿童阅读的高质量图书中把关不严;一些教育机构在加强儿童阅读的教学和指导中带有过多的功利性;一些家庭在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空间和营造阅读氛围中意识淡薄、职能缺失。
公共图书馆在乡村儿童阅读推广中的工作策略
一是加强合作,丰富乡村儿童阅读活动。公共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实体书店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将阅读推广活动延伸至校园。一是公共图书馆可以将优秀的图书资源共享到学校图书馆,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弥补学校阅读书目不丰富、阅读资源不足等问题。二是公共图书馆可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素养,与学校、实体书店共同策划和组织读书会、讲座、展览等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为孩子们提供阅读课程、阅读指导等服务,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公共图书馆还可邀请教育专家、作家等嘉宾,到学校、实体书店进行读书分享,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实体书店是孩子们接触书籍的重要场所,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这一优势,与实体书店合作,在书店内设立阅读角、举办读书活动等,让孩子们在购书的同时享受更多阅读的乐趣。
二是发挥地域优势,开展乡村特色读书活动。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阅读不仅仅局限于阅读书本上的文字,还可以拓展形式、丰富内容。乡村儿童阅读推广可以借助文旅融合的东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发挥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以研学、传统手工艺体验、古村落观光等形式,让乡村儿童沉浸式体验、感受乡村文化魅力,吸引孩子拿起书本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公共图书馆要抓住乡村地域文化优势,深入挖掘乡村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民风、农业经济等蕴含的文化价值,将其分门别类创建地域文化资源库,培育指导乡村阅读推广人,打造寓“读”于游新模式。一是开展研学活动,跟着书本来旅行。公共图书馆要注重培养既具备阅读推广专业技能又对地域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乡村阅读推广人,让他们组织发动乡村儿童以研学旅行为切入点,深度挖掘地方人文历史、传统民俗、农耕文化以及地貌、气候、自然风光等,分出几个主题,开展一系列研学活动,发挥乡村地理文化优势,让孩子们深度体验地域文化魅力,把对地域文化的热爱转化为行动上的阅读探索。二是探秘非遗,在非遗体验中品阅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儿童阅读也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广袤的乡村是孕育滋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土壤,公共图书馆可以把乡村儿童阅读推广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相结合,组织阅读推广人以探秘非遗为主题,带领乡村儿童以非遗观光体验、非遗传承人技艺展示等形式品阅传统文化。三是走进古村落,跟着文物来旅行。古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参观一个古村落就相当于对其遗留的古建筑、祠堂、古木、古桥等文化遗产以及延续下来的传统民俗进行立体化品读,阅读推广人带领乡村儿童一起沉浸式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为孩子们探寻更为广阔的世界打下基础。
三是为儿童量身打造专属阅读活动。儿童因其年龄和认知的有限性,需要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适当增加游戏化阅读体验,吸引更多儿童参与。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和互动,例如设计一些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益智游戏、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吸引乡村儿童参与其中,并在阅读中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互动交流中,通过与其他儿童或者老师的交流和讨论,不断拓展儿童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让乡村儿童能够自觉拿起书本进行阅读。另外,公共图书馆要抓住家庭阅读推广这个重要阵地。家庭是乡村儿童阅读的重要阵地,父母在儿童阅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建立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至关重要。公共图书馆在儿童阅读推广中要注重培养家长的阅读意识,并通过专家培训、制作下发家庭阅读指南、开展亲子阅读等引导家长更好地带领孩子一起高效阅读。
四是建设网络化共享平台,丰富儿童阅读方式。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儿童阅读需求和兴趣爱好制作儿童阅读网站及微信小程序等,电子化阅读可最大程度降低阅读门槛,解决乡村儿童阅读资源不足的问题。内容设置上,阅读应用应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要做到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可以加入互动式学习元素,让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与书目内容进行互动,例如设置一些小游戏、问答环节等,注重儿童阅读专注力,逐步培养儿童持久阅读的习惯。功能设置上,阅读应用应具有简单易用的操作界面和功能,让儿童能够轻松上手,同时要注重定期更新应用的内容和形式,以保持其新鲜感和吸引力,并根据儿童的反馈和建议进行改进和优化。另外,应注重保护儿童的视力,进行未成年人阅读保护设置,如规定单次阅读时长等。
(杨超系山东蓬莱慕湘藏书馆副研究馆员;郑锦芳系山东龙口市文化艺术中心馆员;遇晔系山东龙口市文化艺术中心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