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工业遗产作为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具有很强的再利用属性。天津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其崛起与制造业的兴盛密切相关,近代天津城市史堪称一部天津工业史。从开埠通商后洋务派创办的天津东西机器局,到20世纪初民族企业家创办的永久黄团体(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制碱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天津诞生了许多一流的民族工业企业。百年的工业发展不仅为天津留下了崇尚工业的城市文化基因,而且保留了丰厚的工业遗产资源。据《天津工业遗产名录》显示,天津有各类工业遗产97处,其中与工业生产直接相关的37处,大沽船坞、天津碱厂、天津金汤桥、天津解放桥、大清邮政津局、比商天津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港5井、海鸥表业手表制作生产线、天津第三棉纺织厂等9处被列入国家级工业遗产保护名单。
天津提出要加强对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活化利用,发展工业旅游,要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国内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可以从保护挖掘、活化利用、宣传引导三个方面入手,打造天津工业遗产文旅品牌。
在保护挖掘方面,重塑天津“制造业重镇”形象
整合天津工业遗产资源。全面开展工业遗产资源摸排普查,组建由相关学科专家学者、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志愿者等为主体的专业团队,扩大普查范围,掌握天津工业遗产底数,做到数据填报真实、信息采集详尽。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数据库,在普查数据的基础上,按照工业遗产的类型、形态、要素、价值、分布等整合评估,关联不同区域、不同形态的文化遗产,全面考察工业遗产资源保护挖掘开发的迫切程度、发展潜力、开发难度等。
挖掘天津工业遗产价值。鼓励创建工业遗产保护协会,推动与科研单位等加强交流合作,挖掘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价值,提炼崇尚工业、发展实业的文化基因,解读“相信科学、发展实业、顾全团体、服务社会”的工业文化精神,展示“抵羊”毛线、“同仁堂”药业、“红三角”纯碱等传世百年的民族工业品牌,重塑天津“制造业重镇”形象,为“制造业立市”战略筑基凝心。加强与国内外一流文旅企业合作,利用天津的工业遗产主要沿海河轴线分布,集中在和平、河北、红桥、滨海新区的区位优势,利用好周边配套设施,在城市更新中盘活工业厂区、老厂房、旧仓库、生产设备等工业元素,释放工业遗产的再生增值价值。
完善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机制。完善天津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法规,统筹规划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与文旅开发。建立管理协同机制,由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及各产权单位建立协调合作的管理机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开公平公正,调动利益相关方保护工业遗产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建立科技支撑和资金投入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形成适应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科研推广、信息服务、项目对接、资金投入机制,有效推动科技支撑力量下沉。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态度,在制度层面引导和规范监督检查评估过程。
在活化利用方面,打造“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旅游品牌
以保护性开发为原则,发挥工业遗产的教育与追忆载体功能。注重保留工业遗产的原真性,坚持“修旧如旧、新旧并置”的思路,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将遗址遗迹尽可能保留,运用VR、AR等科技手段实现场景重现,以新潮表达致敬传统。例如三条石博物馆,以三条石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福聚兴机器厂旧址为基础兴建,仍保存着当年机器车间原貌,若能以技术手段再现机械制造和铸铁场景,不仅能生动展示工业遗产的技术工艺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发挥其教育功能,更能打造新旧共生、时空交错的工业旅游空间,让游客零距离感知天津深厚的工业积淀和工业文化。
多元开发促进旅游产品提质升级,打造工业遗产精品主题旅游线路。聘请专业机构根据工业遗产的结构状态、地理位置、周边环境,针对目标客源群体,设计打造优质旅游产品,展现天津城市工业文化内核。鼓励引导产权单位、社会、个人等多方资金投入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精品主题旅游线路,借鉴德国鲁尔区区域一体化旅游开发经验,整体规划海河两岸近代工业遗产,打造辉煌近代工业遗产游线路,联合开发大沽炮台、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小站练兵园等点位,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工业遗产游线路。
以促进全域旅游为目标,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推动工业遗产旅游由封闭的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创新旅游产品供给,推动工业遗产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融合。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将工业遗产资源与五大道、金街、海河游船等精品线路进行整合,改变长芦汉沽盐场、海鸥表博物馆、天津船厂等现有工业游产品知晓度不高、游客稀少的现状。把天津全域作为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利用“互联网+”“旅游+”概念,实现旅游资源有机整合、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形成开放的全域旅游生态圈,打破工业遗产旅游封闭的自循环。
在宣传引导方面,打造天津工业遗产文旅IP
实施系统营销,塑造天津工业遗产文旅IP。运用工业遗产的符号、形象、故事、内容、产品实现信息扩散和品牌认可,构筑具有独特辨识度的天津工业遗产文旅IP。深入挖掘天津工业遗产文化,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同步向云上拓展。加大工业遗产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力度,开展虚拟讲解、交互体验等数字化服务,让工业遗产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采取科技手段及情感营销手段,包括虚拟技术提升工业遗产旅游体验。通过视频和内容营销提升IP的品牌感知、情感记忆和情感形象。打造IP+文创体验业态,提升IP转化率。利用文旅大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与营销。通过文旅口碑舆情监测提供精致化服务。基于大数据分析加强市场细分,根据不同群体的消费习惯和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分众化服务。进行满意度在线调查,持续跟踪游客的感受、评价、意见、建议,倾听最真实的声音,了解最真实的反馈,为进一步改善工业遗产文旅市场环境和景区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打造目的地联合营销模式,加强区域工业遗产文旅合作。
利用融媒体宣传,打响天津工业遗产文旅品牌知名度。用好权威媒体和新媒体、短视频等多层次载体,以创新表达推广天津工业遗产旅游品牌,激发受众的参与感、价值感和惊喜感,传递天津城市工业文化。整合Web端、APP、小程序、公众号等数字平台,从易用性、便捷性、适老化等方面优化游客使用体验。通过数据共享与在线互动,保障工业遗产文旅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信息对称,降低交流成本,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和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立体化、全平台投放工业遗产旅游宣传广告。借助网红博主打卡推介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天津建城日等时间节点开展节庆活动,繁荣工业遗产旅游市场。
作者:张小蕾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