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玥卓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坚守文化定力,把握文化发展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列为“七个聚焦”之一,明确了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和重大任务,并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守住“根”和“魂”,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守住“根”和“魂”,是一种文化定力,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境界追求。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传统和固有的根本。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也为人类文明发展演进作出了独特贡献。抛弃这一传统、丢掉这一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从而失去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成为人类文明的优秀因子,为人类先进文化的创新创造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超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和实践证明,也只有牢牢守住中华文明的“根脉”和“魂脉”,才能掌握思想和文化的主动,才能实现思想上的解放和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交织,加之人类发展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生态纷繁复杂,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恪守这一文化定力。
秉持开放包容 文化自信的标志
秉持开放包容,是一种文化立场,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获得滋养。但以什么样的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则考验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是具有鲜明创新性和包容性的文明,因其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明是具有连续性而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的,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因其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的文化立场,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在漫长历史上,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易经》中的“厚德载物”,以及《中庸》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就是对中华文明包容共存理念的深刻诠释,也正是秉持这一文明理念,在汉、唐、宋、明时期,形成了中华民族和他国民族之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繁荣景象。历史证明,开放包容不会削弱中华文化的基因内核,反而使中华文化在兼收并蓄、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不断丰富壮大。
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守正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基本遵循,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的必由之路。
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必须放眼世界、审视自己、着眼将来,牢牢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发展格局,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一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筑牢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过程,以文化创新创造引领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让文化力量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三是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和文化市场体制机制改革,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为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文明实践助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22A021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