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范昕
大漠石窟般的入口搭建起来,一个个拱形小壁龛亮起星星点点,犹如远望的莫高窟,氛围感拉满。这几天,“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的重点文物已悉数抵达形如“东方之冠”的中华艺术宫,展厅完成基础搭建,布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这个展览是敦煌文化艺术展品在上海迄今最全面、最多样的展出,将于9月20日在中华艺术宫正式与观众见面。昨天下午,记者走进布展现场先睹为快。
首批两件重磅文物陈列就位
冲击钻打开标有15号的原木色木箱,掀开包裹妥帖的白色泡沫,一件沧桑、斑驳的石碑露出真容,碑身上额阴刻的“莫高窟”三字格外醒目。别看其貌不扬,这竟然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莫高窟六字真言碑。戴着口罩、手套的四五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其抬起,陈列于红色展台的凹槽上,反复确认石碑稳固的状态。环绕在这件展品周围的,是三幅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临摹本。莫高窟六字真言碑出土于莫高窟第61窟,为元代著名碑刻。只见四臂观音像刻于碑身中央,周围刻有梵文、藏文、汉文、西夏文、蒙文、八思巴文共六种文字的“六字真言”,一并刻有的还有功德主、立碑人等82人的汉文题名,其中包括蒙古、汉、党项、回鹘等族人。这一石碑映照出丝绸之路上多民族文化长期共存、相互影响、包容互鉴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和格局。
首批两件重磅文物昨天完成现场陈设,除了莫高窟六字真言碑,还有另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圣历碑》。此碑又称《李君莫高窟佛龛碑》《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等,记录了莫高窟开凿的时间,可谓研究敦煌历史及莫高窟营建史的重要资料。碑主李义,字克让,武周时任左玉钤卫效谷府校尉。碑身文字除记录李氏家谱外,还概述了莫高窟营建史:“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窟侧,更即营造。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
据悉,后续布展工作将会围绕敦煌研究院馆藏文物现存体积最大的《北凉石塔》,以及其他重磅展品如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逐步展开。
85幅壁画临本勾勒敦煌印象
穿行于布展现场,犹如穿行于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洞窟。展览将搬来的6座莫高窟经典洞窟复制窟暂时还保持神秘,已经上墙的85幅壁画临本呈现出蔚为壮观的面貌,涵盖莫高窟壁画的各个类型,率先勾勒出敦煌印象。
敦煌研究院文博馆员华尔洁告诉记者,这些壁画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敦煌研究院的老前辈老先生们对着石窟临摹的,有的是现状性临摹,有的是复原性临摹,有的是整理性临摹。“如今我们像对待文物一样对待它们。”华尔洁说,这些壁画临本距今也有七八十年历史了,成为考证原壁画的珍贵资料,为后世的研究留下重要依据。
布置于莫高窟六字真言碑正后方的壁画,是分为三段的《舍身饲虎图》,其“异时同图”的布局形式颇有特色,指的是如连环画般在一个画面内表现多个故事情节。此壁画色彩相较其他同场展出的壁画略微鲜艳。据华尔洁透露,这是一幅复原临摹作品,石窟中的原壁画已斑驳、脱色,老一辈艺术家在研究的基础上,考证出原本的色彩与图像。
高近3.5米的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与相关视频,占据了一整面展墙。这幅画是唐代供养人像的代表作,表现了当时瓜州晋昌郡都督夫人和女眷们的形象,堪称雍容富丽的唐代“丽人行”。描绘它的,是敦煌研究院第二任院长段文杰。1950年代,他曾结合文献考证,花去一年多的时间对此画进行复原性临摹。
莫高窟第323窟的《迎佛图》布置在绿色展墙上,尺幅不大,却是一幅为上海大展特别挑选的作品。画面中央,一艘航行在水面的船只引人瞩目。据考证,此图描绘的是发生在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吴淞江口“石佛浮江”的动人一幕。这吴淞江,正是与上海有着特别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