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为新时代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思想困惑和价值迷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源泉,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思想引导方面,还体现在正确的价值引领方面。面对各种文化思潮的挑战,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汲取其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实现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引导作用。同时,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发挥其方向引领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促使大学生增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质,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根基,主要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可以夯实大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增进大学生内心的文化认同,使文化自信真正地融入心中,落实到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引领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继承和创新,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使大学生学会运用其中的哲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文化中获取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充分展现出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点贯穿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尤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活动中,大学生要自觉成为传承者和创造者,传播创新成果,彰显文化自信。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类文化思潮涌入校园,如何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大学生要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就必须做到坚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不断提升认识水平,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而且具备优良基因,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它为中国人民源源不断地输送精神给养,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将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矫正错误认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高校应担负起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使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科学设置相关的专题课程。首先,高校应修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相关的通识选修课程,举办文化专题讲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程要展现中华文化的时代风采,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次,通识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通识课程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合理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育人素材,开阔广大学生的视野,提升课程育人实效,自觉担当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者的责任。最后,教师要善于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结合课程特点进行创新,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开展专题式教学。借助演讲、辩论和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使专题式教学充满活力,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引导大学生感悟民族情怀,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心。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局限于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而且还要与时俱进地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追求相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感染大学生,结合时代特点激发大学生内心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受到文化熏陶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认同。首先,积极开展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例如,读书会、文化艺术讲座等相关比赛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其次,应在校园建筑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依托信息公告栏、校园文化角和宿舍走廊等物质载体进行宣传,全方位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育人氛围,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增强对大学生的文化吸引力,直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最后,要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也为大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还要共同守护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哲理深邃,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自觉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学习。大学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自觉增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不断丰富国学经典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大学生都习惯于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和红色革命根据地旧址,在实践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主动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在网络环境中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呈现,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求知动力。大学生还可以借助校园网络平台等载体,创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利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库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潜移默化中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宝贵资源,应充分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这不仅是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大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应大力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不断创新融入路径,使大学生自觉担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树立远大抱负,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以实际行动推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禹军,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