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许旸
阅读是传承文化薪火的重要途径,也是汲取智慧力量的重要方式。202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期间,“书香上海·东方阅读盛典”举办,“新华荐书·东方书单”和“年度十大东方读书人”评选同步启动。
“出版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就在于能与时俱进,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出版水平。中外出版历史证明,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极大推动出版业繁荣发展。”活动现场,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认为,AI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新机遇,直言AI不会使出版业死亡,而出版业不用AI就“死定了”。
出版业的历史,就是出版随人类社会的科技文化进步而不断采用新技术、提升出版服务水平的历史。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正在推动出版业全面提升水平并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出版人应与时俱进用好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同时他也提醒:人工智能虽是强大工具,但取代不了作家、科学家、出版人,而是可以帮助作家、科学家、出版人在人类已积累的优秀文化基础上开展创新。
以“文学·城市·阅读·AI·未来”为主题,邱华栋、鲍鹏山、陆铭、乔宇等专家学者通过跨学科碰撞交流,从不同维度展望出版未来、分享阅读体会,探讨阅读与未来的无限可能。“文学不会随着科学进步消亡,每一次科学的进步都为文学插上新的翅膀。大模型、AI技术的想象力、对情感的理解能力,包括很多知识准确性都存在局限性。”乔宇谈到,对读者来讲,要坚持阅读思考,“我们对知识的追求、对知识的理解是AI不能代替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更多接触,通过AI帮助我们更好思考,增强人类更大的创造力。”
“我们要不断推动读书热潮,美国作家、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有句话,他说书籍这个东西从来是买得多,读得慢,但不要紧,只要把这些书买回家,放在身后书架上,仿佛有一群广阔生活的保证人站在身后,这就是书籍的感召和力量。”邱华栋说。
“创新有四个特征:未知性、累计性、偶然性、集聚性。”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说,“创新的发生,需要人与人见面,进行知识的传播、交流、互动。知识的碰撞在什么样的空间产生?十分重要的就是城市的第三空间。上海书展、‘书香上海·东方阅读’盛典就是这样公共的第三空间。”
在上海文史馆馆员鲍鹏山看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保护理性,提升理智,从永恒尺度,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善生活,“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永远保持人类的自我的本质,使人可以称之为人。”专家们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阅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核心价值始终如一。它不仅是获取信息的手段,更是理解世界、塑造自我、传递文明的重要途径。
据悉,作为集团在上海及长三角的桥头堡,东方出版中心坚持立足区位优势,依托属地丰富资源,积极探索阅读推广新路径,助力书香上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