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李宏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中国古人没有造出飞机,也不会利用蒸汽、电力等,但人造车舆及其礼仪制度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样丰富多样。
查阅二十五史,《后汉书》《晋书》《南齐书》《旧唐书》《宋史》《金史》《明史》《清史稿》中都有《舆服志》。有意思的是,民间俗称的“衣食住行”,排在最后的“行”在官方正史中以“舆”作指代且排在“衣”(“服”)的前面,体现出庙堂与江湖之别。
正史中“舆”之所以排在“服”前,以其功德尊严更胜一筹。正如《尚书》所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古代圣王根据不同的功德赐以不同的车、服,以“章表尊严”。
史书记载,夏朝开始注重文绣装饰,追求舆服华美;周有巾车、典路、司服等职,服车五乘,下逮臣民;至秦并天下,兼收六国车旗服御,揽其余轨,形成金根、大驾以及法驾之制;汉承秦制,斟酌旧仪,则有卤簿、金根、大驾、法驾,仪卫之盛,无与比隆。
天子所乘的车辆为“路”。天子有五路,一曰玉路,二曰金路,三曰象路,四曰革路,五曰木路。玉路为祀天、祭地、享宗庙、朝贺、纳后所用,金路为飨射、祀还、饮至所用,象路为行道所用,革路为巡狩、武事所用,木路为田猎所用。其他官员一般使用“车”,依据功能不同可分为安车(坐乘)、立车(立乘)、耕车、戎车(征伐所乘)、猎车、导从车(前后导从所乘)等。
车舆作为一种“任重致远”的器物,其承载的文化信息也颇为丰富多样。特别是卤簿制度,即由车马、仪仗以及随从人员组成的仪仗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朝。
汉代以前卤簿专指天子使用的仪仗。自汉以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也有不同的卤簿。汉代卤簿有大驾、法驾、小驾三种,大驾用于祭天,法驾用于朝会、祭祖。大驾出动车马有“千乘万骑”之多,声势浩大,蔚为大观,彰显出大汉帝国的实力与威严。
现今,卤簿制度已经消亡,但在一些民俗庙会活动中还可窥其踪影。比如,通过东岳大帝、城隍、财神等各类神灵的巡游仪仗,可以看到各种车辇、旌旗伞盖、护卫、乐队等,有些牌匾还书写“回避”“肃静”“出巡”等字样。这些仪仗虽然是象征性的,但也反映了古代出行仪仗的大貌。
此外,古代中国还有车教之道。《白虎通》曰:“居车中,不内顾也。仰即观天,俯即察地,前闻和鸾之声,旁见四方之运,此车教之道。”“车教”二字体现出对乘车者的礼仪要求。“仰观天、俯察地”暗合“舆方法地,盖圆象天”的车舆之制,“前闻和鸾、旁见四方”要求乘者节行舒疾。这些对驾乘者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