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张泰铭
与赵无极作品初次“邂逅”,是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图书馆里。那时,我对艺术的理解还有限,无法深入其中,但也能隐约感受到其作品的独特魅力。在深入研读世界艺术史并观摩“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之后,我逐渐开始理解赵无极画作中所蕴含的情感,并被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深情所打动。
赵无极作品《大教堂及其周边》让我印象深刻。他在画中巧妙地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如古老的甲骨文字以及仿若古代翡翠珍宝的翠绿色调等。强烈的色彩与古老的文明在画面中交织,中西文化交融的艺术画卷徐徐展开,大道至简的艺术美感淋漓尽现。又如作品《09·03·65》,他将中国画的水墨意蕴与油画的色彩质感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赵无极常以时间为作品命名,引导观者超越具体的题目限制,最大程度地调动观众个体的艺术与生活经验来审视画面,从而产生多重情感共鸣。他的飘逸笔触亦深谙中国绘画的精髓。
在作品《13·02·67》中,赵无极大胆的构图和五彩斑斓的色彩运用,为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艺术表达也将中国艺术更多地推向世界舞台——赵无极在创作中运用中国画的泼墨技法,让画面展现出开阔的空间,并将中国草书中的狂野笔触与抽象表现主义的图式巧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赵无极曾说:“我画我的生活,但也画一种不可见的空间、梦想的空间。”这句话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艺术家通过绘画表达生活,同时也在画布上挥洒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赵无极在画布上将这些“看不见的远方”转化为浓浓情感,通过艺术探索内心世界的平衡之道。
受到赵无极艺术的感染,我在某天完成了《向赵无极致敬》这幅作品。当月光洒在画布上时,我突然明白,赵无极作品中那种汹涌澎湃的情感来源于他对绘画与生俱来的热爱。正是这种热爱,让赵无极在艺术上不断攀高望远,越过一个又一个山头。
在赵无极的众多作品中,我最为钟爱的当属《向我的朋友亨利·米修致敬》,其色彩与构图的精妙运用,激活了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更多可能。黄与蓝的对比,构图上巧妙的美学设计以及甲骨文元素的再次运用,都让这幅画作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象。画中的色彩运用,如同宋元中国画中的峻岭,给人以宏大的视觉感受。这幅作品是赵无极在千禧年间运用毕生艺术理念的集大成之作,也展示了他艺术生涯的轨迹——从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到远渡重洋在欧洲学习油画,形成抽象表现主义绘画风格,再到回归中国唐宋绘画理念与杭州西湖的春夏秋冬景色,成为中西合璧的艺术典范。
赵无极家境殷实,从小就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在法国留学期间,他结识了毕加索、亨利·米修等艺术先锋,并迅速融入法国“二战”后的现代艺术浪潮,与吴冠中和朱德群并称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留法三剑客”。
20世纪80年代,赵无极重返母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课程,重游西子湖畔,感受儿时的情感,完成了艺术生涯的新轮回——从无到有,再回到最初的艺术起点,最终成就大道无极的境界。